近年來,梧州市以移風易俗為突破口,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包括白事平均支出大幅度下降、文明創建碩果累累、基層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實踐證明,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關鍵在于實現村民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深層轉變,讓文明新風從入耳入眼到入腦入心,最終轉化為自覺行為。
鄉風習俗是一個地域的生活文化,是農村精神家園的底色。目前,農村仍有不少群眾因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引發重病、大病、慢性病。還有個別人染上賭博等惡習。這些落后的鄉風習俗直接影響村民的生活質量,降低村民的生活水平。由于思想觀念受限,要想改變并非易事,因此,針對思維習慣的轉變,須下大功夫,下大力氣。
改變習慣,制度規范是基礎。長期以來,婚喪喜慶講排場、比闊氣等陋習,既加重群眾負擔,也扭曲了人情往來。梧州市通過推行“五個統一”工作法,修訂村規民約,健全紅白理事會等,為村民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行為指南。比如,蒙山縣文圩鎮大明村通過“頭雁”帶頭、細化“辦不辦”“怎么辦”準則,有效減少了“無事酒”。這些實踐印證,好的制度通過激勵和約束可以把文明要求轉化為可操作的日常規則,當新的規范契合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并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時,村民便有了舊習慣被替代的動力,逐漸養成新習慣。
改變習慣,文以化人是關鍵。梧州市用村民聽得懂、喜歡看的文化載體,讓文明新風入腦入心。岑溪市以牛娘戲傳唱村規民約,萬秀區以粵曲小戲傳播新風,讓道理在鄉音鄉韻中變得可親可感。梧州市打造的25條文明風景線,將文明實踐點、家風館等串珠成鏈,使文明宣傳融入日常出行、文旅體驗之中。新時代文明風景線、持續開展的文化惠民活動,如同無聲的春雨,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村民的情操,使文明新風逐漸融入日常,成為新的文化習慣。
改變習慣,示范引領是保障。身邊人、身邊事最具說服力。組織村干部跨村觀摩、印發典型案例、開展“互學互鑒”交流,正是為了讓成功經驗可學可做。當村民看到簡化禮儀并未沖淡喜慶氛圍,反而減輕了負擔;當“星級文明戶”獲得實實在在的榮譽與激勵,見賢思齊的效應便會自然出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關鍵就在于讓村民成為文明新風的參與者、受益者和傳播者。
習慣的改變非一日之功,鄉風文明建設也沒有終點。從制度破除慣性,到文化凝聚認同,再到典型引領成功,梧州模式證明,只要找對路子,就能讓文明新風慢慢滲透進鄉村的每一個角落,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與舊習慣告別。當這些習慣改變匯聚起來,就能生長出鄉村治理的大效能,讓文明之花真正在鄉土間扎根、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