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午
據《廣西日報》報道,2021年廣西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于7月30日召開。此前,《關于2020年度廣西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已下發,有160項科技成果獲得獎勵。
據報道,2020年度廣西科技獎獲獎項目中,有一些重要科技成果躋身國際先進行列或者達到領先水平;在過去的幾年間,160個獲獎項目技術應用單位實現新增銷售收入608億元,新增利潤141億元,創匯31億美元……
我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思想觀念,比如經濟結構與產業基礎,比如各類科研人才的配比與儲備等。在這一背景下,廣西科學技術獎展現的成果和成績,顯得尤為來之不易。開局十四五,我們更需要完善區域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與措施,集聚更多有利創新的人才、項目等市場資源,培育良好創新環境,力促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發展的本義是,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創新探索勢必關聯基礎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創造與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發應用等,其根本目的是實現驅動發展,而不應止步于發表論文、申請發明專利等。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便能厘清政府部門、市場主體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在創新發展中的各自職責與主打領域。
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其職責在于制定完善系列配套的激勵政策措施,調動市場主體和科研人員盡展其能,多出創新理論、創造成果;不折不扣落實這些政策措施,依法保護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解其后顧之憂。由此,科研單位、市場主體及科技人才方能心無掛礙,專注創新。
不久前通過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投資促進條例》,重點雖在促進投資,但其中的有些思路觀念對全區各地激勵保護科研創新,亦有啟發。比如:實行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領導聯系制度,以及項目落地、代辦和跟蹤服務機制。對我區重大項目、支柱產業所需的重大科技創新攻關項目,能否也實行相應的跟蹤服務機制?
涉及經濟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科技創新研發,有很多項目要經歷較為艱苦的攻關過程,在成功之前或許要經歷數年時間。期待創新驅動區域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借鑒前沿科研科技創新成果,也要尊重創新規律和保護創新人才的科研熱情,不拔苗不強扭,方能守得春來百花開。
歸根結底,建立科學的科技評估體系,進一步調整、完善、落實激勵政策體系,構建多元化科技成果轉化投入體系,才能調動廣大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相關人員投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事業中去。
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主體、科研機構,都應順應發展趨勢與市場需求,在各方目標實現中找到共振點,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力促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攜手共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