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新動力人群”】
為中國航天注入青春動力
——記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新時代青年,為廣大青年提出目標要求、指明前進方向。
日前,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是一支為中國航天注入青春動力的團隊,主要由90后和00后大學生組成,平均年齡還不到24歲,被稱為中國航天最年輕的團隊。
月球軌道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龍江一號、龍江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與支撐艙對接現場。資料圖片
1.興趣導向 匯聚有夢的年輕人
“學校給我們搭建了實現夢想的舞臺,將一群對航天有興趣的年輕人聚在一起。”談及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組建的初衷,韋明川說。
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對繞月微衛星進行測試。資料圖片
2009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不久,韋明川就加入了學校無線電俱樂部。當年,中國首顆業余無線電通信衛星“希望一號”發射成功的消息讓他倍感振奮,萌生了自己動手研制小衛星的夢想。這一想法得到老師們的支持:“哈工大向來歡迎‘愛做夢’的學生,放開手腳大膽干吧。”2012年,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成立。
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由團隊研制和發射的“紫丁香二號”綻放星空,開創了我國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微納衛星的先河。自此,團隊開啟了探索浩瀚宇宙、逐夢星辰大海的征程。
“最主要的是興趣導向。”每年團隊納新,韋明川最看重這點,“只有真正感興趣,才能有把事情持續做好的動力。”
1999年出生的黃家和,從小就是個航天迷。得知紫丁香團隊的信息后,正在讀高中的黃家和既羨慕又激動,他與團隊成員取得了聯系,并把哈工大作為自己高考的目標,“剛進學校一個月我就加入團隊了”。不久,他就得到了參與研制“龍江二號”微衛星的機會,負責地面測控站的軟件設計。
加入團隊兩年半,黃家和感受最深的是,只要提出的想法可行,基本上都會得到支持;只要做得好,就有很多施展的機會。“雖然團隊對成員沒有任何限制和約束,但衛星研制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每個人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必須團結協作。在這個隊伍里,我們因共同的興趣聚在一起,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他說。
這個團隊非常富有激情和活力,因為每一年都會有新鮮血液注入。吳雨軒便是其中之一,作為團隊中的00后成員,加入僅有半年多時間,但他已經能獨當一面了。團隊目前正在承擔由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支持的“阿斯圖”衛星研制任務,他在其中負責整星外部結構設計。“團隊的自由度很高,學校投入大量經費,提供場地和設備,支持我們,相信我們,鼓勵我們大膽去想、放手去做。”吳雨軒說。
“這是一個全校學生都可以參與的廣闊平臺,在這里,師生之間科研資源共享,不同年級、不同專業背景、不同知識結構的年輕人在一起進行思維碰撞。”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長曹喜濱說,“未來平臺還將吸納留學生、文科生加入,體現學科的交叉與多元。”
目前,團隊以學校衛星技術研究所為依托,匯聚了學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等9個學科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00余人。
| 下一頁 |
| 第 [1] [2] [3]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