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少年可期 背靠強大的祖國
2019年2月15日,《科學》雜志刊登了一張“龍江二號”微衛星團隊拍攝的“地月合影”照片,隨后這張照片在國際主流媒體上廣泛傳播,英國《獨立報》在報道中稱“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棒的地球和月球合影”。團隊由此備受國內外關注。

在哈工大,一大批航天領域的青年人才正茁壯成長。資料圖片
“當我們聽到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的人一次次地對我們說,他們收到了中國‘龍江二號’的衛星信號時,是最激動的。”韋明川說,“世界各地的衛星和無線電愛好者十分認可這件事,都希望參與‘龍江二號’衛星的信號接收,為此我們設計了一個公開信道,他們可以在預設時段內進行數據接收,甚至直接發送指令控制小相機拍照和圖像下傳,來自荷蘭、德國、西班牙、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愛好者們都有參與。”
在“龍江二號”完成使命受控撞月的網絡直播中,一位父親和一名大學生的留言深深觸動了泰米爾:“我是一名無線電愛好者,年輕的時候沒有機會參與衛星的研制,我的孩子對此非常感興趣,喜歡看你們的直播,希望有一天他能加入到你們中。”“正是受你們團隊的激勵鼓舞才立志航天,我今年已經考進哈工大了,也要加入你們。”
泰米爾說:“如果通過我們團隊能激勵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祖國的航天事業中來,會讓我們所做的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在眾多贊譽中,邱實最喜歡“中國航天版的‘少年可期’”。他認為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把團隊放在了中國航天傳承人的位置上。“我常常反思自己是否擔得起這樣的評價。應該說與學校老一輩航天人白手起家搞科研相比,我們所做的一切不值一提。但我希望能通過以后的加倍努力,做一些真正配得上這個評價的事情。”
從本科加入團隊到碩士畢業離校工作再到博士入學重新歸隊,張冀鷂在磨礪中成長,他深深體會到:從前因興趣使然而去做的事情如今已經變成了值得自己投身一生的事業。“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以學生身份參與研制衛星這種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變成了現實。”張冀鷂說,“從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如今探月工程等航天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短短幾十年,深切感受到祖國的日益強大,也激勵著我們團隊為未來的中國航天事業盡一份力。”
剛剛參與新技術試驗衛星E星研制任務凱旋的胡超然對此也有同感:“2012年剛加入團隊的時候,國內的大學還沒有學生做衛星項目的先例。隨著國家科研經費投入越來越多,和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現在很多高中生都有機會參與衛星項目。開始我們好幾年做一顆星,現在一年做好幾顆。”
在團隊成員宿舍里,關于航天的印記比比皆是,其中一張“我們為夢想而生”的明信片格外醒目。少年可期,期待和祝愿這樣一群年輕人都能實現自己的航天夢。
【#光明人才微調查#】
光明日報記者任歡整理
日前,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群大學生不僅挑戰了“不可能”,還把夢想成功“做上天”!年少時期,你有過哪些異想天開的夢想,又為此付出過哪些努力?
@夏天的正能量:小時候立志長大了當一名作家,后來堅持從初中開始寫日記,并且從大學期間開始堅持寫博客。現在雖然并沒有成為一名作家,但我已經愛上了寫作。
@elf243rh:我剛上碩士研究生的時候胖到了200多斤,我要變瘦!后來,我用半年時間堅持每天下午游泳,晚上跑步,嚴格控制飲食,成功瘦到了170斤。
@革命尚未成功:從小就纏著老爸教攝影。上大學期間創辦了一個攝影工作室,起步挺艱難的,好歹堅持下來了。打算明年畢業以后開一家電影主題餐廳。
@其實我是一個好人:聽CNN和BBC,從大一到現在已經10年了,基本每天沒斷。當初是為了提高聽力過英語四六級,一直堅持下來,是因為發現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是一件挺酷的事。
@飛行棋: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去漫游太空。現在卻成了一名相關產業的工程師,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但也感覺很值得。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10日 07版)
| 上一頁 |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