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孫國根、記者劉軼琳9月18日報道:9月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據統計,全球約5000萬癡呆患者,每3秒就新增1例,預計到2050年全球癡呆患者將達1.52億,68%的患者位于發展中國家。中國是癡呆的重災區,也是世界上癡呆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目前推算,有癡呆患者超1000萬,輕度認知障礙患者3100萬,卒中后癡呆患者950萬。
今天,以“從容面對不再回避”為主題的“2019腦健康月公益宣教活動”在上海科學會堂啟動,今年腦健康月公益宣教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精彩紛呈,有專家科普咨詢、專家科普講座、醫師研討會等。記者從活動上獲悉,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癡呆列為全球健康重點問題,總計5000多萬癡呆和認知障礙人群,給公眾家庭和醫療保健系統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然而,全球約2/3民眾對癡呆疾病尚存誤區,覺得老年人愛忘事兒、腦糊涂了可能是正常衰老的表現,等到老人迷路走失、不認識家人時,才追悔莫及。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當一個人活到80歲的時候,有15%的概率患上阿爾茨海默病,85歲時概率會陡然上升到30%,95歲時是50%以上。癡呆癥是影響腦健康的常見老年疾病,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為了喚起人們對腦健康的重視,我國把每年的9月16日定為“腦健康日”。
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認知衰退與癡呆時代風險防控指南》指出:2050年,全世界癡呆患者人數將達到目前患者人數的三倍之多,給全球社會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然而,迄今尚無治愈手段,因此,加大力度控制癡呆的患病風險則顯得尤為重要。如今,體重、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抑郁癥、聽力喪失、軀體活動、戒煙、營養、酒精使用障礙、認知、社交活動等全面干預都與防范老年癡呆癥有關。
現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振國教授主持科普講座。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魏文石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韓燕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丁晶教授分別為現場群眾介紹癡呆癥狀、如何發現蛛絲馬跡、如何保護記憶力等科普知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神經內科汪昕教授認為,家屬和患者應增強對癡呆癥的了解,掌握科學的防治方法和優質的照護服務,從容地面對疾病,不再回避,早識別早干預早獲益。
本次活動還舉行了專題研討。研討會由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學源教授主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分享了《阿爾茨海默病危險因素和預防》;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方珉教授交流《認知障礙的干預治療》;上海浦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宇卉教授介紹《腦小血管病與認知》。
該公益活動倡導、策劃者,中國卒中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董強教授向記者強調,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關注記憶,關愛身邊的老人,從你我做起。基層醫生是癡呆防治的關鍵人群,提高基層醫生對癡呆癥的識別、診治水平至關重要。老人本就是需要關愛的群體,癡呆老人更需要社會及家屬傾注更多的愛。全社應重視腦健康,關心和幫助癡呆患者及其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