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蚯蚓先生?沒錯,它在地球上已生存了5.7億多年,那時候地球上還沒有人類。
在常人眼里,它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蟲。但科學家卻對它尊敬有加。
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米丘林說:地球上可以沒有人,但不能沒有蚯蚓。
另一位更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很難找到其他生靈像它們一樣,看似卑微,卻在世界歷史進程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那么,蚯蚓的神奇之處在哪里呢?
世上最好的有機肥由蚯蚓造
“真是清甜可口,唇齒留香啊。”在南寧市西郊的廣西金光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內,簡單水煮后的芽苗菜成為賓客的搶手貨。有人等不及煮熟就夾入口中,有人吃撐了也不舍得放筷。
這是用蚯蚓有機營養土培育出的蔬菜。
“這種土實際上就是蚯蚓糞,被稱為有機肥之王,比普通的農家肥要好許多。”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研究蚯蚓30多年的專家孫振鈞說。
3月18日,廣西金光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廣西蚯蚓產業科技園“兩園”正式開園,孫振鈞前來參加儀式并被聘為技術顧問。“蚯蚓產業是一個古老又新興的產業。”他說,人類對蚯蚓曾有過三次關注:第一次是1975年,美國人發現蚯蚓的蛋白質含量高達65%以上,可作為高蛋白生物飼料;第二次是1982年,日本科學家發現從蚯蚓中提取的纖溶酶可成為人體血管的“清道夫”;第三次就是當下,得益于蚯蚓在土壤修復中的作用被重新認識,催生了市場對蚯蚓的大量需求。
“用蚯蚓有機營養土育苗,根系更粗壯發達,植株更穩健旺盛。”深臺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白先達說,他在大新縣的生態農業園專門培育臺灣引進的鳳梨釋迦、百香果等苗木,使用蚯蚓有機營養土后,對蚯蚓這種常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地下工作者”刮目相看。
我們知道,地球上歷經了5次物種大滅絕,但蚯蚓卻頑強地生存下來了。它不只是疏通土壤的能手,更是制造肥力的工匠。科學研究表明,蚯蚓的排泄物含有18種氨基酸,每克蚯蚓糞中的有益菌多達20萬至2億個。使用蚯蚓糞種出的瓜果蔬菜長勢更好、品質更佳。更神奇的是,蚯蚓可以使污泥、動物糞便中的重金屬鈍化,或富集在自己體內。它排出的健康糞便,還可降解土壤中的抗生素。
正因為認識了蚯蚓的神奇,近年來,蚯蚓養殖在全國四處開花,蚯蚓產業以每年20%的增速發展。在農業種植、養殖領域,蚯蚓有機營養土無疑極具價值和市場前景。據統計,近5年來,我國農業有機肥市場規模的復合增速在15%-20%區間。以區間平均值17.5%計,2020年行業市場規模可望突破1900億元。
循環經濟的大浪潮因蚯蚓掀
“研究表明,一條蚯蚓一天分解的物質重量相當于自身體重。”在金光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黃福鷹向公眾展示了蚯蚓產業的另一項能力——分解廚余垃圾。他指著一個小型的生態箱說:“只要箱內有一斤蚯蚓,每天就能分解一斤廚余垃圾。如果這種生態箱推廣到千家萬戶,那將對生態環保起多大作用啊。”
黃福鷹何許人?廣西金光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廣西蚯蚓產業科技園的“園主”。他退伍后曾在運輸部門當過主管。由于癡迷農業,他毅然辭職,2015年與幾名同學成立公司養殖奶水牛。為處理滿場的牛糞,他遍尋良方,最后接觸到了蚯蚓,從此深入鉆研。2016年8月,他離開公司,租下30多畝地開始試養蚯蚓,將臺灣的養殖科技化為己用。在金光農業科技示范園,他設立了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成立廣西顏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黃福鷹說,目前對土壤生態的治理,化學或者物理的手段都不如純生物“道法自然”的治理,無論何種污染或廢棄物,經過蚯蚓處理后幾無污染。
正是因為深刻認識到蚯蚓產業在綠色、生態農業中的巨大作用,黃福鷹才放棄各種工作機會,努力克服資金、人才等困難,專心致志伺候小小的蚯蚓先生,一發而不可收。
“我們要形成一個以蚯蚓養殖加工為先導、以生態立體循環種養為核心、以先進的生產技術為動力、以高效的集中管理為基礎、以多種項目協同運作為支撐的經營結構。”
對于剛剛開園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黃福鷹早已形成了運營方案,即利用金光農場公司的農業廢棄物及部分城市生活垃圾等有機廢棄物養殖蚯蚓,蚯蚓有機營養土用作蔬菜種植的有機肥料、蚯蚓用作養殖的高蛋白飼料,構建“蚯蚓+”生態循環應用模式。再結合先進的生物、物理防治技術,配以合理的農作物套種及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形成一個成本低、效益高、品質優的農業生態循環生產模式。
“要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就要探索、創新、建立多元化的生態循環模式。”廣西農墾金光農場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添文說,金光農場公司擁有眾多的種養企業,每年都產生大量的牛糞、糖廠濾泥、木薯渣、香蕉皮等農業有機廢棄物,處理不好就會造成極大的污染。但如果投放到生態循環農業的中心環節——養殖蚯蚓中,就可以轉化為高品質生態有機肥。這種肥料非常搶手,農場以及周邊城鎮的種植基地都想生產高品質健康有機農產品。
李添文初步估算,黃福鷹今年能提供的蚯蚓有機營養土,可能連農場自身都吃不飽,更別指望銷往他處了。
綠色生態新產業值得期待
蚯蚓產業已在全國范圍迎來發展的春天,廣西情況如何?黃福鷹介紹,廣西目前大概有約400多個單位和農戶開展蚯蚓養殖,面積400多畝,主要分布在北海、柳州地區,但規模都較小,普遍是5畝左右,超過20畝的不足10家。
“我的目標是,將公司建設成為廣西乃至華南地區最大的蚯蚓養殖企業。”
為達此目標,黃福鷹走上了產、學、研有效結合之路,依靠技術團隊延伸研發蚯蚓深加工系列產品,讓公司成為集生產、科技、經營于一體的高科技企業。
在占地680畝的金光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內,黃福鷹布局好了各種功能區,如蚯蚓生態養殖區、生態水產養殖區、特色蔬菜野菜種植區、珍稀果樹苗木培育區、四季果園種植區及藥食同源體驗餐廳等。“項目的核心內容是建立一個技術水平領先、經濟效益顯著、社會效益明顯、生態效益良好的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為在全區范圍內推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值得借鑒的藍本。”
胸有鴻鵠志,還要分步走。黃福鷹為公司設計了三個階段的目標任務。
第一階段:以蚯蚓的標準化養殖技術及推廣為主,通過制定蚯蚓養殖標準技術規程和蚯蚓生物有機肥企業產品標準,大量推廣蚯蚓養殖。
第二階段:以處理有機廢棄物為主要業務方向,通過收集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廚余垃圾)、畜禽糞便及秸稈等農業有機廢棄物,解決人類生存面臨的環境污染難題,實現變廢為寶,美化環境。
第三階段:以土地肥力管護為主要業務方向,利用蚯蚓對土壤的修復能力,為有機種植機構提供土地肥力管護服務,確保土地健康。
“能在南寧建立起一個蚯蚓生態養殖與加工及綠色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的示范平臺,必定能帶動周邊地區一批中小型綠色、有機農業企業的崛起,帶領農民建設以環保、綠色、有機為標準,以品牌戰略為起點,以環境保護為中心的環保農業體系。”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有關專家說。
如果蚯蚓產業能在廣西成就循環經濟大業,這種古老而可愛的生物必定會更加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