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訊 近年來,宜州區把“培養新農民、推廣新技術,推進農村創業創新”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大力營造農村創業創新良好環境,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農業發展、農村建設,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注入新動能。
打造農村創業創新基地,建成“中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推動產業集群發展。2017年,該區桑園面積達34.67萬畝,鮮繭產量6.36萬噸,農民養蠶總收入達27.54億元,桑園面積、鮮繭產量連續12年保持全國縣域第一;全區共有繭絲企業17家,白廠絲產量、繭絲綢加工能力保持廣西縣域第一,桑蠶繭絲綢產業綜合產值達62.6億元;有以桑枝、蠶沙等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主的企業15家,鳳尾菇、桑枝秀珍菇分別榮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廣西富硒農產品”認證;蠶沙無害化處理8.5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25%以上,蠶桑資源綜合利用能力保持廣西縣域第一。同時,全力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2017年新增自治區級示范區2個,實現自治區級示范區“零”的突破。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民創業能力。該區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8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573個,鮮繭收購站點257家,商品小蠶共育戶16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不斷壯大,融合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在農產品生產供給、產前、產中及產后服務和帶動農民進入市場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該區推行“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全區64個貧困村中有61個貧困村建立了12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推進融合發展,打造“+扶貧”模式。推行“電商+扶貧”,鼓勵龍頭企業、金融服務商等結合鄉村特點建立電子商務交易服務平臺,建成貧困村電子商務服務站167個、村級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點145個,鄉鎮覆蓋率達100%,并在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上開設經營網店200多家,農產品市場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務體系日趨完善,農商直供、產地直銷等新型經營模式不斷涌現;成功舉辦宜州首屆電商購物節,農村淘寶項目運營健康發展指數居廣西縣域首位。同時,“旅游+扶貧”模式不斷發展壯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強勁增長,現有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1家、廣西四星級鄉村旅游景區4家、廣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3家等。2017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16.29萬人次,同比增長約22.01%;實現旅游消費61.79億元,同比增長28.35%。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打造孵化創新平臺。該區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搭建就業平臺,從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技術能手等群體中培養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支持農村青年依托自身已有產業、項目和平臺,創辦農民合作社和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開發創業項目,帶動農民增收,共發放農民創業貸款1200萬元,帶動就業391人。同時,開展創業孵化基地試點,入孵企業達49家,其中,繭絲綢產業孵化器新增4家企業,在孵企業23家,在孵項目達30多項;桑蠶繭絲綢產業擁有相關產業專利44項。(林秋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