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正文 |
廣西日報河池頭條|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歷久彌新 |
2025年11月19日 13:19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龍隆 藍鋒 文/圖 編輯:藍鋒 |
|
第23屆銅鼓山歌藝術節晚會現場。 新聞+鼓點如心跳,山歌似呼吸。一場跨越26年的文化盛宴,又回到它的最初舉辦地——河池市金城江區。 11月14日至16日,第23屆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如期舉行。節旗再次飄揚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空。“神韻河池·活力金城”的主題在燈火璀璨的舞臺上盡情綻放。 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開啟第三個輪回,標志著一段持續守望與傳承的嶄新起點。二十六載春秋,三屆更迭,每一次輪回都鐫刻著民族文化的深沉印記。銅鼓聲依舊厚重,山歌愈發動人,而舞臺下的目光,已從一方水土望向更遼闊的世界。 這個藝術節對河池來說,超越慶典本身,是一次集體的文化覺醒。它讓河池文化在這里生長,而非陳列;傳承在這里發生,而非表演。 舞蹈《幸福的天路》。 深情回望:從起點再出發 3天節慶,銅鼓聲深沉有力,山歌悠揚動聽。 來自貴州、陜西、湖南、云南四省的優秀代表項目,與河池13個代表團的文藝精品在此交相輝映。26臺文藝節目、16項非遺展示、94位山歌手、130件書畫攝影作品,共同編織成一幅跨越時空的文化長卷。 藝術節的再次回歸,讓72歲的韋土良感慨萬千。這位曾任縣級河池市文化局局長的老干部,親歷了首屆藝術節的全過程:“那是1999年9月25日,藝術節以桂西北各民族民間文化大巡游的形式,拉開了銅鼓山歌藝術節的序幕。” 當年的盛況歷歷在目:全市1800多名演員匯聚金城江,用優美的舞姿展現這片古老土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用豪邁的歌聲和雄壯的鼓號歡慶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勝利召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迎接澳門回歸。 那一天,銅鼓聲響徹桂西北的群山,山歌的旋律在山谷間久久回蕩。而這聲銅鼓一響就綿延26年,成為一個地區共同的文化記憶。 藝術節獨特的輪回機制——由全市11個縣(區)輪流承辦,猶如一場精彩的文化接力。每個承辦地都傾注心血,將本土文化融入這場盛會。 每到一地,藝術節都給當地群眾留下深刻印象。“銅鼓山歌藝術節首次來羅城,恰逢羅城成立20周年縣慶,城區變化非常大,街道鋪上了大理石,新修建了廣場。”時隔21年,縣城居民任燕對2004年舉辦的第6屆銅鼓山歌藝術節仍然記憶深刻。 歷屆晚會始終堅持思想性、民族性、藝術性的統一,通過現代包裝賦予傳統節目新生命,讓現代節目承載傳統底蘊。每一場演出,都是對河池各地民族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和創造性轉化。 薪火相傳:培育文化的沃土 26年間,藝術節已成為培育文化人才的豐沃土壤。一批批創作者、表演者在這個平臺上茁壯成長,將河池的民族文化帶向更廣闊的天地。 黃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從2000年開始參與藝術節的創作、排練、演出工作,并逐步成長為藝術節的總導演。“這個舞臺是文化人才培養的搖籃,為河池文化的持續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黃康深有感觸。 在藝術節的持續帶動下,河池的文化生態煥發出勃勃生機,并日益繁榮。專業舞蹈團隊蒸蒸日上,民間藝術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0多名歌王、近40名廣西舞蹈家協會會員從這個舞臺走出去。同時,藝術節還培育出一大批優秀的編導、編劇。 在這些文化人才的支撐下,河池市各縣(區)的文化節慶活動日益豐富:羅城仫佬族依飯節、環江毛南族分龍節、都安瑤族祝著節……呈現出文化百花齊放的景象。 文化的繁榮進一步向基層延伸,各鄉鎮、村屯紛紛創辦了自己的文化節慶。金城江下洛扁擔文化節、六甲灶王節,南丹里湖瑤族鄉年街節,羅城龍岸侗族魚節等,這些深植于本土的節慶,成為藝術節培育出的文化新枝。 銅鼓山歌藝術節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展演、山歌賽及歌王擂臺賽、書畫攝影展等豐富內容,全方位展現河池的文化底蘊。 非遺展演《苗族銅鼓慶豐收》。 “每次籌備銅鼓山歌藝術節,文藝工作者都需要提前半年開始準備,他們深入各鄉鎮采風,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將這些珍貴的文化元素推向舞臺,帶向更廣闊的天地。”韋土良介紹。 正是通過這些深入的挖掘工作,眾多瀕臨失傳的民族民間節目得以搶救性保護。通過系統性的整理,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如今,河池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項、傳承人10人,數量居廣西首位。 謝慶良、譚三剛、黎芳才、廖熙福、謝忠厚等一批傳承人正是通過藝術節的舞臺,逐步成長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如今,這一傳承體系日臻完善。在河池350所中小學校里,非遺課程成為學生們的必修課;125個非遺傳承場館、22個非遺工坊散布在河池的山水之間。 創新融合:從傳統向未來 藝術節對河池的影響是深遠且多層次的,已經遠超文化領域。各承辦地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據統計,1999年至2009年間,各承辦縣(區)累計籌資3億多元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超過此前全地區文化建設投資的總和。 道路拓寬,廣場新建,文化場館崛起。藝術節如催化劑,加速河池城鄉面貌煥新。這些設施的改善,為文化傳承提供了堅實載體。 2023年7月,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成為廣西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東蘭作為核心區受益頗多。“藝術節,讓東蘭的銅鼓走出了大山,響徹了世界。”東蘭縣文廣體旅局局長馬方康說,尤其是紅水河沿岸,銅鼓文化和景區融合,有效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和繁榮。 不僅在東蘭,在藝術節的影響和帶動下,各地非遺和文旅實現深度融合。全市培育和推出5條非遺精品旅游線路、5個全國旅游示范項目,帶動70萬人就業增收,“河池銅鼓文化非遺體驗之旅”入選全國非遺特色旅游線路。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河池堅持推動非遺創新性發展。從劉三姐故里沉浸式對歌到坡豪湖星空夜游,文旅融合成效顯著。今年1—9月,河池接待游客550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78億元,同比增長均超15%。 第23節銅鼓山歌節開幕式現場。 如今,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已成為廣西三大藝術節之一,從地方舞臺走向國際交流平臺,成為推動廣西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品牌。通過銅鼓和山歌,世界認識了河池;通過銅鼓和山歌,河池走向了世界。 在藝術節閉幕式上,新一代的歌王接過前輩的話筒,嗓音依然清亮;年輕的鼓手敲擊銅鼓,節奏依然鏗鏘。從1999年到2025年,26載春秋,藝術節已從一粒文藝的種子,生發為一片枝繁葉茂、生生不息的文化森林。 銅鼓聲聲,穿越時空,敲響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山歌悠揚,回蕩山河,傳唱的是這片土地上的鮮活故事。 當節旗傳遞到第24屆主辦方宜州區手中,這場文化的輪回仍在繼續。每一次輪回中,傳統都得以守護,創新都得以迸發,這正是銅鼓山歌藝術節歷久彌新的根本。
2025年11月19日廣西日報河池觀察版。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