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河池 > 正文 |
銅鼓聲聲敲響多民族非遺交流曲 |
2025年11月15日 22:34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龍隆 謝琳琳 通訊員 石惠蝶 藍茁赫 編輯:藍鋒 |
|
視頻攝制:記者 龍隆 河池市金城江區文體中心廣場上,鼓聲激蕩,歌聲飛揚。11月15日,一場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暨滇黔桂銅鼓文化交流活動在這里拉開帷幕。 上午九時,開場鼓陣《銅鼓聲聲迎賓客》以雄渾激昂的鼓點瞬間點燃全場。數十面銅鼓齊鳴,聲震云霄,將河池人民的熱情與好客傳遞至每個角落。 “這鼓聲聽得我熱血沸騰!”從柳州帶孩子前來旅游的黃凱激動地記錄著這一幕。此刻,來自云南、貴州、湖南、陜西四省及廣西多地的非遺項目輪番登場,展開一場跨越地域的文化對話。 傳統舞蹈:《壯族打榔舞》。龍隆 攝 來自云南文山的《銅鼓手巾舞》。龍隆 攝 云南文山的《銅鼓手巾舞》。龍隆 攝 羅城傳統舞蹈《舞草龍》的演員們手持草龍翩翩起舞,龍身隨著節奏起伏翻飛;緊接著,貴州《水族“奪咚”》以獨特的旋律勾勒出水族文化的韻味;《湘西苗族民歌》飽含真摯情感,聲聲入耳;大理《巍山打歌》則以歡快節奏帶動全場互動,引得觀眾掌聲雷動。 轉場至“歌聲朗朗”環節,毛南族民歌《十頌黨恩》用質樸的歌聲唱出對黨的真摯情感,演唱者們身著民族盛裝,句句飽含深情。陜北說書《刮大風》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吸引全場目光,盡管語言不盡相通,但詼諧幽默的表演依然讓觀眾津津有味。《云南壯族民歌》旋律婉轉如山間清泉,經典《劉三姐歌謠》喚起全場共鳴,不少觀眾情不自禁地輕聲跟唱。節目《壯族打扁擔》以整齊劃一的動作和歡快節奏,將現場氣氛推向最高潮。扁擔敲擊的清脆聲響與現場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譜寫出非遺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動人樂章。 《云南壯族山歌》。龍隆 攝 《苗族銅鼓慶豐收》。龍隆 攝 毛南族民歌《十頌黨恩》。龍隆 攝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的獨特布局——廣場中心的精彩展演與環繞舞臺的特色集市相得益彰。在舞臺周圍,供銷大集人氣十足,來自河池各縣(區)的特色農產品和非遺手工藝品琳瑯滿目,既有新鮮的特色果蔬、優質糧油,更有精美別致的民族手工藝品。 “一邊欣賞原生態的民族歌舞,一邊挑選手工制品,這種體驗非常特別。”一位正在挑選刺繡產品的覃韋維說道。這種展演與展銷相結合的創新模式,不僅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也為非遺文創產品開拓了銷路。 非遺集市熱鬧非凡。龍隆 攝 熱鬧的非遺集市。龍隆 攝 河池作為“世界銅鼓之鄉”,現存的1458面傳世銅鼓見證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388面銅鼓仍在民間收藏使用,使河池成為全球銅鼓文化保存最完整、活態傳承最活躍的區域。 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作為廣西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近年來通過系統性保護與創新性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文化傳承與富民惠民相輔相成的新路徑。據統計,保護區建設已帶動相關產業70萬余人就業增收,實現了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能與來自多個省份的非遺傳承人同臺交流,是難得的學習機會。”非遺節目編導韋土良表示,“這不僅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更促進了各民族非遺項目的相互借鑒與共同發展。” 活動現場,從柳州來的小朋友黃明宇手拿各種非遺小物件,興奮地晃動著手中的小銅鼓,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當地優質農產品提供了展銷平臺,更推動了河池特色非遺的傳播與傳承,有效促進了農文旅深度融合與消費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