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wǎng) > 專題 > 焦點 > 八桂國防之窗 > 要聞聚焦 > 正文 |
2025年“走邊關”:“衛(wèi)國戍邊有我”主題采訪團記者感言 |
2025年11月15日 15:50 作者:楊肖寧 譚力 編輯:樊成甫 |
|
楊肖寧在1369號界碑前留念。 大象新聞楊肖寧:此身如碑,矗立云端 11月7日,在廣西那坡縣百南鄉(xiāng)達林屯紅石山海拔千米懸崖之上的“588號”界碑,我見證了一場特殊的升旗儀式。 站在莊嚴的界碑前,注視著五星紅旗在云端冉冉升起,與這里的戍邊隊員,同聲高唱雄壯的國歌,這一刻,我心潮澎湃,感念萬千。 對于普通人而言,界碑可能只是地圖上的一個符號,但對于這些日夜守護它的人來說,界碑就是“家”的圍墻,是可以用生命去捍衛(wèi)的信仰。 一座界碑,一面國旗,一群最可愛的人。他們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詮釋著戍邊人“寸土不讓、寸土不丟”的錚錚誓言。這片山河的安寧,正是由千千萬萬個這樣的“588號界碑”和戍邊人共同鑄就。 當國旗在邊境線上迎風招展,當國歌在青山間回蕩,一種無比堅實的情感在胸中激蕩——這是對家園最深的眷戀,是對國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 他們,是界碑有形的靈魂;界碑,是他們無聲的化身。
譚力為界碑描紅。 多彩貴州譚力:界碑見證歷史的沉重與現(xiàn)世的安寧 幾天來,我從廣西東興北侖河口的1377號海上界碑,一路走到那坡縣百南鄉(xiāng)紅石山山頂?shù)?88號界碑。每一塊界碑,都靜默如初,也深沉如謎。 碑石是灰白的,帶著風雨剝蝕的粗糲痕跡!爸袊倍郑t漆雖已斑駁,卻依舊如沉甸甸的諾言,滲進石頭的肌理。伸手觸碰,指尖傳來一片沁人的涼,那是歷經(jīng)無數(shù)日升月落后的、恒久的體溫。 四周是奇異的安寧。風穿過竹林,颯颯作響,如亙古的低語。一條小徑蜿蜒沒入草叢,路的這頭是我們,那頭便是他們。這寂靜是有分量的,讓人不由得放輕呼吸,生怕驚擾了什么——那不是空虛,而是被太多故事與時光填滿后的一種飽和。我想起史書上的地名,“鎮(zhèn)南關”“友誼關”,那些紙頁間干癟的過往符號,此刻,都在這片沉默的山水間,獲得了潮濕而沉重的肉身。 這次隨2025年“走邊關”采訪團,我們深入防城港、崇左、百色的基層一線,走訪多個邊防站點與村落。在友誼關界碑旁,幾名年輕游客正興高采烈地輪流合影。他們笑容明亮,衣裳鮮艷,那是一種屬于太平盛世的、輕盈的快樂。我看著他們,又看看那塊默然不語的石碑,心里忽然生出一種復雜的感動。 這安寧背后,是無數(shù)守邊人的接力。龍州縣下凍鎮(zhèn)布局村的凌家三代,用三十余載的執(zhí)著,把“守邊護家”的信念刻進歲月;歸春河畔,德天女警先鋒隊以青春之力,在邊境線上筑起溫柔而堅定的屏障。 界碑,究竟見證過什么?它一定聽過金戈鐵馬的嘶鳴,感受過硝煙嗆人的灼熱。那些年輕而滾燙的血,或許曾浸染過它腳下的泥土。它是一道傷痕,銘刻著民族之間的創(chuàng)痛與隔閡。然而此刻,它又成了一扇無言的窗。透過它,我望見的不是敵意,而是另一個國度里,同樣在田間勞作的身影,傍晚升起的炊煙。它提醒著邊界的存在,卻也讓“那邊”的世界變得具體而真切。 這堅硬的、用來“區(qū)分”的石頭,在歲月淘洗下,竟仿佛成了連接兩端的信物。它劃分疆域,卻也使彼此的守望無法忽視。 歸途上,我心緒難平。碑的冰涼與笑容的溫熱,歷史的沉重與現(xiàn)世的安寧,在心中交織成一幅無法命名的圖景。我終于有些明白,那沉默的,不只是石碑,更是這片土地本身。它承載了太多悲歡離合,卻選擇以青翠草木與寧靜炊煙,輕輕覆蓋。 界碑依然立在那里。它是一句凝練了千言萬語的結(jié)語,刻在大地的書頁上。而我們這些過客,所能帶走的,不過是一縷混合著歷史煙塵與山野清風的、悠長而復雜的嘆息。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