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桂聲 > 地評線 > 百家言 > 正文 |
農業技術創新貴在接地氣 |
2025年11月14日 18:28 來源:河池融媒客戶端 作者:近春 編輯:鄧子霖 |
|
近日,河池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開展的機械與人工蠶繭采摘對比試驗,不僅上演了一場“效率對決”,更折射出農業技術創新對傳統產業升級的關鍵賦能作用。當通用型雙保護采繭機以“1人抵7人”的效率驚艷亮相,當“無需二次清洗復用蔟具”的設計直擊成本痛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臺機器的突破,更是農業技術創新破解產業發展瓶頸的生動實踐。 長期以來,蠶桑產業作為河池市重要的特色支柱產業,在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用工難、成本高、效率低”的傳統困境始終制約著產業規模化發展。尤其在蠶繭采摘環節,高度依賴人工的作業模式,既受限于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的“用工荒”,又因人工采摘速度慢、勞動強度大,難以滿足規模化養蠶的時效需求,甚至可能因采摘不及時影響蠶繭品質。 環江此次試驗的采繭機,恰恰瞄準了這一產業痛點,以技術創新實現破題。從技術設計來看,這臺采繭機的創新之處在于“精準適配”與“降本增效”的雙重突破。一方面,它通過滑框機構與柔性毛輪協同技術,實現了蠶繭的快速完整剝離,解決了機械采摘易損傷蠶繭的核心難題,保障了產品品質;另一方面,其“適配所有規格方格蔟”的通用性設計,打破了不同設備間的適配壁壘,降低了蠶農的設備更換成本,而“同步清理余絲、蔟具復用”的功能,更是從產業鏈后端進一步壓縮了生產成本,形成“采摘—清理—復用”的高效閉環。這種“從產業需求出發、為解決痛點而生”的技術創新,正是農業科技落地見效的關鍵所在。更重要的是,機器操作簡單易學,意味著這項技術能夠快速普及,真正惠及普通蠶農,避免了“技術懸空”的尷尬。 值得關注的是,這場試驗背后的政企協同創新模式。該地農業服務部門與當地企業的合作,既發揮了政府部門在產業導向、資源統籌上的優勢,又依托企業在技術研發、市場對接上的靈活性,形成了“需求牽引—研發攻關—現場驗證”的創新鏈條。這種模式不僅讓技術創新更貼近產業實際需求,也加快了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的轉化速度。在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環江的實踐為農業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啟示。農業技術創新聚焦“實用性、普惠性、可持續性”才是正道。對于蠶桑這類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而言,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在于用技術創新替代“人海戰術”,用智能化設備降低勞動強度,讓農民從“靠力氣吃飯”轉向“靠技術增收”。同時,技術創新還需兼顧“降本”與“提質”,只有讓農民切實感受到“省工、省時、省錢”,技術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持久動力。 未來,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期待更多像采繭機這樣接地氣的技術創新涌現,不僅聚焦蠶桑產業,更覆蓋糧食種植、果蔬栽培、畜禽養殖等更多領域,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用技術創新激活傳統農業的新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動能。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