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河池 > 正文 |
都安奮進七十年|百村千寨沐新風詮釋七十載深刻變遷 |
2025年11月13日 15:52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龍隆 通訊員 黃潤生 黃苑姬 編輯:藍鋒 |
|
在都安瑤族自治縣高嶺鎮定福村,一座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大寨樓”靜靜見證著時代變遷。這座曾承載著“農業學大寨”集體記憶的老建筑,如今煥發新生——雕花窗欞與青瓦白墻相映成趣,化身為集村史館、議事廳和文明實踐站于一體的新空間。 老樓的命運轉折,是定福村從傳統村落成為“全國文明村鎮”的生動縮影,也是都安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鮮活事例。 大寨樓新貌。吳丹丹 攝 改變始于共識,成于行動。面對年久失修的老樓和落后的村貌,定福村黨支部率先發動,黨員帶頭示范,村民們一呼百應。短短時間內,超百萬元資金和數百人次的勞動投入,讓大寨樓重獲新生,更帶動全村140棟民房風貌提升、道路硬化、路燈亮化,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在村黨支部書記黃耀雷的帶領下,定福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將民族團結深深嵌入鄉村振興實踐。通過發展特色產業、促進文化融合,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的新路。 家鄉的蛻變也召喚著游子歸來。農民畫家黃泰峰被家鄉的變化所觸動,毅然返鄉,用畫筆將瑤族風情與田園風光繪上墻頭。原本樸素的村舍,變成了一道道有故事的風景。村民們發現,家園不僅變美了,更變得有魂了。大家親手參與的改變,讓每一處風景都承載著共同的情感與記憶。 村集體活動熱鬧溫馨。 鄉村的“顏值”提升之后,“里子”也要跟上。定福村推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理事會+農戶”模式,發展毛節瓜、蓮藕、食用菌等特色種植。理事會牽頭組織,農戶以土地、資金入股,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租金+股金+薪金”的多重收入。如今,產業已帶動78戶農戶年均增收超千元,村民的錢袋子實實在在地鼓了起來。 倉廩實而知禮節。生活富足了,文明的種子便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定福村成立了紅白事文明勸導、文化體育等6支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們將移風易俗的內容編成歌舞、戲劇,在“三月三”、重陽節等傳統節慶中演出,潛移默化地引導新風尚。昔日鄰里間的閑話家常,變成了廣場上一起跳扁擔舞的歡聲笑語;曾經大操大辦的紅白事,也在文明勸導下愈發簡約溫馨。
定福村村容村貌。吳丹丹 攝 定福村的蛻變并非孤例。它的成功實踐,映射出都安鄉村發展的清晰脈絡。從隆福鄉大崇村用“積分制”激發村民參與治理的熱情,到地蘇鎮以藤編產業帶動治理升級,一個個村鎮正從昔日的閉塞落后,走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 除了定福村與地蘇鎮大定村兩個“全國文明村”外,丹陽村、興利村、五峒村3個自治區文明村,以及百旺鎮、地蘇鎮2個自治區文明鄉鎮,共同構筑起都安新時代鄉村文明的風景線。 如今,漫步在都安的大小村寨,改造后的民居錯落有致,微菜園、微花園點綴其間,山泉水潺潺流淌。新建的房屋前,老人們圍坐聊天,孩子們嬉戲玩耍,游客駐足流連。這些曾經普通的山村,已成為既有顏值又有內涵、既留得住鄉愁也裝得下幸福的現代家園,生動詮釋著都安鄉村七十年的深刻變遷。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