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新聞中心 > 廣西社會·法制 > 正文 |
黨員教育電視片展播丨“追光——從廣西走出的科學家”:黃旭華 |
2025年11月12日 21:29 來源:八桂先鋒 編輯:李勤虹 |
|
新聞眼3集黨員教育電視片《追光——從廣西走出的科學家》近日在廣西衛視、廣西云客戶端播出。該作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講話,深入挖掘黃旭華、黃大年、黃令儀等3位科學家(廣西籍或在廣西學習生活過)艱苦求學、立志報國,獻身科技事業、成就輝煌人生的故事,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弘揚科學家精神,堅持實干為要、創新為魂,用業績說話、讓人民評價,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 核潛艇,人類科技與軍工的頂級組合,在它面前,衛星、雷達統統無效,航空母艦避之不及,坊間甚至有過“一艇可滅一國”的傳說。 60多年前,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年代,一個年輕人秘密投入核潛艇研發事業,從此人間蒸發30年。 他就是黃旭華,為潛艇隱跡,為事業隱名,一生為祖國深潛,無聲卻震耳欲聾!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 受戰火驅趕,11歲的黃紹強離家求學,行程數千公里,輾轉4省6地,更換7所學校,而其中最重要學習旅程在廣西度過。 1941年8月,15歲的黃紹強考入桂林中學(高)35班,從此他給自己取了一個新名字——黃旭華。 “黃老是在桂林把名字改了,他原名叫黃紹強,后來他改為黃旭華,希望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能夠強大起來,像旭日一樣再次冉冉升起,旭日耀中華。”桂林中學校長關劍鋒說。
“為國家爭氣、為民族爭光”,這樣的信念燃燒著少年的心。 1944年7月,戰火逼近桂林,城外炮聲隆隆,頭頂敵機呼嘯,匆匆留下一張合影,從此黃旭華與同學一別,各奔前程。 離開桂林的10年,黃旭華完成了兩個重要轉變:194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國立交通大學造船工程系錄取。 第二個轉變是:1949年4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回憶中說到:黨需要我把血一次流光,我做到;黨如果不是要求一次流光,而是一滴一滴慢慢流,一直流盡為止,我也堅決做到。 1954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核潛艇的歷史拉開帷幕。當時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強敵環伺,國家安全隱患重重,為此毛澤東主席發出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偉大號召。 1958年,在上海工作的黃旭華奉命集結,以高度機密的方式加入中國核潛艇研發團隊,新中國核潛艇事業在極端苛刻的條件下艱難起步。 沒有圖紙,沒有計算機,沒有精密儀器,許多像黃旭華一樣的無名英雄,靠著內心的火,眼中的光,硬生生地撕開了烏云遮蔽的鐵幕,他們用算盤、磅秤和不屈的精神創造了神話。 “為了一個數字,我們可以動員多少人?算了多少天?日夜不停算才得出一個數字,同志們沒有一個人叫苦,沒人叫苦,算盤怕打錯了怎么辦?分兩批,你打、我打,打完一樣的是正確的,打完以后不一樣就重新再來。”這是黃旭華生前采訪時說的話。 1970年,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46000多個零部件全部自主研發,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83年,黃旭華被任命為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在一次極限深潛試驗中,他做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決定——作為總設計師的黃旭華,要登艇入海。之前的類似實驗,國外出現過“艇毀人亡”事件,總設計師親自帶隊極限下潛,全世界沒有先例,但黃旭華做到了,而且成功了。 黃旭華的這一舉動,足以載入人類核潛艇研發史冊,然而作為國家的最高機密,多年來,他所有的奉獻與付出,從來不能被外界所知曉。直到1987年,一篇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才隱約揭開真相。
黃旭華生前在一次媒體采訪時說:“我母親一看知道了這篇是寫我的,然后我母親把我弟弟妹妹他們找到一起,說了一句話,三哥的事情大家都得理解,都得諒解,母親這句話把我弟弟妹妹原來的怨言也壓下去了,我很感動。” 一句“要理解、要諒解”,道出了老媽媽隱忍30多年的思念,她把對兒子的愛深埋心底,直到臨終前,都不愿打擾黃旭華的工作。 一生如白駒過隙,母親去世后又一個30年,黃旭華在武漢走完了他99年的人生。在送別黃老的現場,萬千市民不約而同前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對這位國之棟梁表達哀思與不舍。黃旭華的母校桂林中學同樣為他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活動。 黃旭華的人生,如深海中的潛艇,隱秘而偉大,無聲而有力,他不計個人得失,勤儉樸實、甘于奉獻、淡泊名利。他用自己的無聲、無悔、無畏、無私,忠實踐行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不朽誓言!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