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鄉村頻道 > 正文 |
1億美元能做什么?世行貸款惠及廣西10萬脫貧人口 |
2025年11月12日 21:16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莫迪 編輯:王克礎 |
|
惠及廣西10個縣(區)72個鄉鎮,受益農戶約8.6萬戶32.3萬人,脫貧人口約10.9萬人,世界銀行貸款廣西貧困片區農村扶貧試點示范項目今年5月獲評世界銀行獨立評估局“高度滿意”等級。 11月12日,世界銀行貸款廣西貧困片區農村扶貧試點示范項目總結會在南寧召開。當天,世界銀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農業和糧食實踐局、駐華代表處,中國國際減貧中心、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等單位領導及代表出席會議。
總結會現場。通訊員 鄧蕾雅 攝 據悉,項目利用世行貸款資金1億美元,國內配套資金4.42億元,總投資約10.92億元,2017年6月19日生效實施,2024年6月30日順利竣工。 項目主要由提高面向貧困的價值鏈,公共基礎設施及服務,提升對貧困地區的投入,項目管理、監測評估與學習等四個分項目組成,包括合作社發展基金、企業配套贈款、農村基礎設施、產業鏈風險管理、商業孵化中心、改善融資渠道六個子項目。項目覆蓋百色市田東縣、平果市、樂業縣、田林縣,河池市宜州區、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10個縣(區)72個鄉鎮、141個行政村,其中有127個行政村是脫貧村。 項目總結會顯示,各項結果框架指標均超額完成,接近130個合作社獲得發展基金,成員超過16000人。這些年,上述合作社獲得農產品認證(含地理標志認證)80多個、商標注冊90多個,95%以上合作社成員采納了創新營銷模式,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滿意度達99.2%,完成約11.3萬農戶信用評級,100多家合作社完成資產評估,出版或發表文章160多篇,各項指標均超原定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項目有效促進了農戶多元增收。項目始終圍繞“提升農戶增收機會”核心目標,通過差異化、多元化的實施策略,通過現金分紅、提供就業崗位,帶動發展種桑養蠶、畜禽養殖、中草藥及芒果種植產業,增加土地租金等方式,實現項目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兩位數。 系統培育規范發展農民合作社。在組建和改組過程中,引導農民自愿入社,有效提升社員知曉率與參與度。農戶通過現金、土地等方式入股,切實增強了歸屬感和擁有感。合作社內部管理機制健全,明確規定帶頭人持股比例不超過30%,并建立涵蓋運營管理、盈余分配的透明化制度,形成穩定的“合作社+農戶”利益共享機制。 精準培育高素質產業帶頭人。項目創新建立以“有公心、有能力、有時間”為核心的“三有”選育機制,精準推選合作社帶頭人,項目培育數十位大學生、經濟能人、退伍軍人成為合作社理事長,并吸引120多名返鄉創業者加入合作社管理層。通過系統培育,合作社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與經營管理能力顯著提升。項目著力打造一支穩定的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已成為項目區鄉村產業中“帶不走、留得下”的年輕后備力量。 賦能壯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是項目一大亮點。項目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采用“30%配套贈款+70%企業籌資”的杠桿模式,有效激勵企業加大投入,帶動約2.8倍社會資本參與產業發展。通過扶持和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推動其向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方向發展,全面提升產業鏈綜合效益。宜州桑蠶、田東芒果、大化七百弄雞等八大特色產業向集群化發展;樂業獼猴桃、田林山茶油、東蘭和鳳山中草藥等特色產業產值穩步增長。 創新構建聯農帶農營銷機制。項目積極拓展互聯網、社交媒體等線上渠道,推動農產品直連消費者,有效減少中間環節,提升銷售效率和產品收益。成功舉辦農產品展銷會10 場,累計組織598 家合作社和企業參展,吸引83.7萬人次關注,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農產品營銷體系。 記者從總結會上獲悉,項目案例連續三年入選“全球減貧案例”最佳案例,并被納入南南合作減貧知識分享平臺,實現國際經驗的交流與推廣。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