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焦點 > 八桂國防之窗 > 要聞聚焦 > 正文 |
2025年“走邊關”:聽凌賜成講述三代人的戍邊故事 |
2025年11月12日 18:21 作者:樊成甫 陽繼樂 譚蘇侶 編輯:陶媛 |
|
凌賜成清理巡邊路旁的枯枝。通訊員 韋鮮 供圖 廣西新聞網南寧11月12日訊(記者 樊成甫 陽繼樂 通訊員 譚蘇侶)“每次擦拭界碑,描紅‘中國’二字,我都能感受到爺爺和叔叔的溫度。這不僅是守護國家的象征,更是我們三代人刻在骨子里的使命。”11月7日,在龍州縣下凍鎮布局村空均屯的巡邊路上,護邊員凌賜成向2025年“走邊關”采訪團動情訴說。 凌賜成所在的凌家,是邊境線上有名的“護邊世家”。他的爺爺凌瑞亮是布局村第一代護邊人。凌賜成回憶道:“爺爺曾告訴我,他巡邊時只有一個水壺、一根拐杖、一把鐮刀。山路險峻,還有毒蛇和地雷的危險,但他一走就是30年,足跡遍布15萬多公里。” 2014年,凌賜成的叔叔凌天忠接替父親成為第二代護邊人。凌賜成提到叔叔時語氣凝重:“2019年,叔叔巡邊時遭遇暴雨,從4米多高的懸崖摔落,左腿粉碎性骨折。醫生建議截肢,他堅決拒絕,說‘沒了腳還怎么巡邊?’后來他靠著草藥治療,硬是重新站了起來。” 這種堅守精神深深影響了凌賜成。2019年5月20日,同是中共黨員的他正式成為家族第三代護邊員。他形容自己守護的路段:“山路僅一米寬,一側是懸崖,一側是峭壁,青苔遍布,每次徒步到界碑要2到3小時。一年磨壞四五雙鞋、砍壞幾把柴刀是常事,但我和隊友從未退縮。” 凌賜成特別提到2020年疫情暴發后的經歷:“我們背著建材爬山路修隔離網,連續奮戰半個月,肩膀磨出血痕。我在日記里寫‘人民選我當代表,守家衛國為人民’——這是我對這片土地和鄉親們的承諾。”除了巡邊,他還幫助村民修瓜棚、護送急病孩子就醫,用實際行動詮釋“護邊隊就是群眾護衛隊”。 “爺爺總說‘有國才有家’,”凌賜成眺望邊境線,“如今我常翻出巡邊照片,給孩子講界碑故事。守護這里,是我們凌家三代人共同的驕傲。” 采訪結束時,凌賜成背起裝備,再次走向群山深處的界碑。在他身后,龍州縣184公里邊境線上,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的旗幟正迎風飄揚,而凌家的守邊故事,仍在繼續書寫。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