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視覺 > 正文 |
在這一片秀美的喀斯特濕地,鷺影翩躚 |
2025年11月12日 13:30 來源:新華網 作者:牙舉成 編輯:謝穆 |
|
近日,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一片生機盎然,植被鋪滿濕地,碧水如鏡,白鷺翩躚起舞,勾勒出一幅靈動的生態畫卷。 白鷺與濕地彼此依存,密不可分。濕地是白鷺生存繁衍的“家園”與“食堂”,而白鷺,則是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指示劑”與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會仙濕地景觀。 作為典型的巖溶濕地,會仙濕地不僅是“湘桂走廊”南遷候鳥的重要棲息地,更是“漓江之腎”,在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
一群白鷺飛過會仙濕地。 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及周邊區域開荒造田、圍湖造塘、擠占河道等因素影響,會仙濕地區域面積一度急劇萎縮,白鷺的棲息家園也隨之遭受破壞。 轉機始于扎實的保護行動。“為了保護白鷺及其棲息地,我們實施了有害生物清理、補水渠建設、新增鳥類食源地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有效改善了水生環境,為白鷺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桂林市臨桂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主任李銘介紹,通過持續打擊非法捕鳥并加強宣傳,周邊村民的保護意識也顯著增強。 2012年,國家林業局將會仙濕地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名單。建設期間,公園通過租賃、征收等方式回收魚塘及耕地,完成退塘(耕)還濕約155公頃,大部分區域以自然恢復為主,重現濕地本色。
桂林市會仙濕地公園景色。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保護的效果正悄然反哺這片土地與人民。“濕地環境好了,白鷺越來越多,很多游客慕名而來只為一睹白鷺的風采,我們也借著生態旅游賣點土特產,既增加了收入,也宣傳了家鄉。”會仙鎮毛家村村民王喜生說,不少村民辦起了農家樂,傳統養殖業也從原來的粗放養殖轉變成了生態養殖。 當地依據地形地貌與景觀資源,將濕地公園科學劃分為生態保育區與合理利用區。保育區以保護、監測為主,盡量減少人為干擾;合理利用區則適度發展巖溶地下河旅游、生態農業與農家樂,推動體驗式、參與式的生態旅游,促進濕地公園的旅游發展。 經過多年努力,這里被打造成為一個集巖溶濕地保護、湖泊修復、生態旅游與科普宣教于一體的綜合公園,擁有逾百公頃的巖溶湖泊、十余公里的古桂柳運河,以及原生的濕地植物群落與地帶性巖溶植被。周邊村民對于家門口的這片綠水青山,有著越來越深的獲得感。 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修復工程,穩定了濕地的生態系統功能,保護和改善了生物棲息環境,物種豐富度持續提升。截至目前,濕地公園鳥類增至173種、植物增至328種。 在這個山青水碧的濕地里,白鷺翩然舞動的不只是勃勃生機,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答卷。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