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鄉村頻道 > 正文 |
從看林人到“養碳人”——來自全國首批國有林場森林碳匯試點單位高峰林場的創新實踐 |
2025年11月12日 10:02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曹麗媛 通訊員 鄒萬春 編輯:楊靈燁 |
|
新聞眼不久前,廣西國有高峰林場的財務賬面上,一筆碳匯交易款悄然到賬:昭平造林部以“林業碳票”開發林業碳匯項目,獲得首筆碳匯收益。這筆看似靜默的入賬,卻在林場上下激起層層漣漪。
高峰林場銀嶺分場紅錐林。盧欽標 攝 科學經營巧做“加減法” 11月上旬,冬日午后,陽光透過疏朗的林冠,在界牌分場16林班的林間空地上灑下斑駁光影。188畝火力楠與灰木蓮亭亭而立,它們之間保持著恰到好處的“社交距離”。乍看之下,林相疏朗,卻暗藏玄機。 “別看樹不密,這片林子可是個高效的‘碳庫’。”高峰林場營林科科長陳廣財蹲下身,抓起一把深褐色的腐殖土,笑著說:“我們搞的是‘減法’,但目的卻是做‘加法’——提質增匯。” 他口中的“減法”,指的是撫育采伐。“在森林面積不能再增加的前提下,想讓森林碳匯產生增量,就要用到森林撫育及改造技術,對過密林分采取撫育采伐,砍劣留優、砍密留勻、砍小留大,減少干擾木對光照、水分和養分的競爭。”陳廣財說,他們連續3年進行了監測,撫育林分,每畝年均蓄積增長達2.2立方米;而不撫育林分,每畝年均蓄積增長不到1立方米,“也就是說,單位面積的固碳效率變得更高了”。
高峰林場界牌分場杉木混交碳匯林。鄒萬春 攝 這是高峰林場在提升森林質量、增加森林蓄積方面所做工作的一個縮影。在此基礎上,林場進一步引入“近自然林業”理念,打破單一樹種連片種植的舊模式,推行鄉土闊葉樹種與針葉樹種混交。在試驗林中,紅錐、火力楠等闊葉樹種與桉樹、馬尾松等針葉樹種錯落搭配,模擬自然群落結構,不僅增強了抗病蟲害能力,更顯著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長期固碳潛力。 “混交林就像一個‘碳海綿’,吸得多、鎖得久。”陳廣財說。截至10月,高峰林場森林碳儲量已達845萬噸,年碳匯量提升至28萬噸。 智慧監測創建數字“碳賬本” 要讓“空氣”變現,前提要破解“說得清、算得準”的難題。為此,高峰林場通過組建廣西碳中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碳中和公司),系統推進林業碳匯方法學開發、項目開發與交易應用。 “不是每一片森林都可以開發碳匯項目。”碳中和公司副總經理黃忠良坦言,“碳匯項目開發適用條件非常嚴格,涉及大量復雜的實地調研、數據收集和符合方法學的論證,需要不斷完善基礎工作。” 為實現精準計量,高峰林場與廣西森林生態監測中心合作研發廣西首個森林碳賬戶、碳計量監測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跡信息系統,為森林碳匯建立“數字賬本”。 過去,碳匯測算依賴人工樣地調查,技術員跋山涉水,耗時耗力。如今,高峰林場積極引入無人機、激光雷達和物聯網等設備,大幅提升監測效率與精度。 林木生長監測儀。鄒萬春 攝 在銀嶺分場,千余畝紅錐與火力楠混交林在秋陽下泛著油亮綠光。林間,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樹高、胸徑、土壤溫濕度等數據,后臺系統動態更新碳儲量,每分鐘都在“記碳賬”。 “這片林子不僅是‘綠肺’,更是持續增值的‘碳庫’”。高峰林場碳匯辦副主任龍宣任指著屏幕介紹,林場已建成“三系統一網絡”平臺——碳計量監測系統、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系統、林業碳賬戶管理系統,以及“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碳匯數據的自動化采集與可視化管理。截至10月,該平臺累計采集碳匯相關數據3.2萬條,較去年同期激增167%。 “這些系統不僅能精準核算碳儲量,還能對比不同經營模式的碳收支。”高峰林場碳匯辦主任范小虎表示,“‘三系統一網絡’平臺的建設,標志著林場的森林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已初步構建。” 下一步,林場將引入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森林生長預測模型。“系統可提前5—10年模擬不同林分的碳儲量變化趨勢,相比過去靠經驗決策,預測精度提升20%到30%。”龍宣任表示。 “碳匯+”激活生態價值 碳匯變現,不止于簡單的交易。高峰林場正以“碳匯+”思維,撬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更多可能。 今年4月,林場與碳中和公司合作,開發首個林業碳匯項目,覆蓋界牌、東升分場2萬余畝林地。目前,地塊勘界與50個樣地外業調查已完成,預計年底完成減排量簽發,5年監測內碳匯量約7萬噸,潛在交易額超400萬元。 “這是生態價值市場化轉化的關鍵一步,重在探索機制。”李松海表示。 依托碳中和公司,林場與中國石油、國家電投簽訂首期1000萬噸林業碳匯遠期協議,并以“林業碳票”為載體,將碳匯融入多個應用場景——2024年世界林產品及木制品展、南寧馬拉松、2025年“村BA”球王爭霸賽廣西賽區總決賽、中國龍舟公開賽(廣西·昭平站)等大型活動,通過林業碳票實現碳中和,讓公眾在參與中踐行綠色理念;在司法領域,林業碳票成為生態損害賠償的創新修復手段;更助力“零碳機關”和低碳旅游建設。截至目前,累計交易林業碳票減排量約2萬噸。 市場拓展,規則先行。2023年申報的《速生豐產林碳匯項目方法學》被國家造林碳匯方法學吸收,后續《河池市林業碳票碳減排量計量方法》《昭平縣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相繼落地,為地方碳匯開發提供規范指引。 目前,碳中和公司已儲備碳匯資源超2000萬畝,與13家區直林場及河池、賀州等地,開展林業碳匯開發合作,為廣西8市9縣試點提供全過程咨詢;2024年8月和2025年10月,成功推動廣西首批、第二批林業碳票發行上市;山口紅樹林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正加速推進。 高峰林場的實踐,不僅實現了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更在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構建、方法學本地化、碳票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為廣西乃至南方集體林區和國有林場的森林碳匯開發提供了系統性樣板。
廣西日報2025年11月12日第6版截圖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