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創新 > 正文 |
南A會客廳|院士聯袂 智耘八桂 |
2025年11月11日 19:55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付瑋燁 邱石佑 楊靈燁 莫迪 編輯:陶昌順 |
|
新聞眼提升效率、優化體驗、拓展場景,人工智能正重塑現代農業生產邏輯和發展范式,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開廣闊空間。作為農業大省區,廣西正加快構建“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人工智能發展路徑,是人工智能賦能現代農業的優質“試驗田”和輻射東盟“人工智能+農業”的前沿陣地。
郭紅松/圖 11月3—7日,劉少軍、謝華安、趙春江、羅錫文、喻景權等5名深耕農業科研一線的兩院院士,先后接受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專訪,圍繞“AI+農業”主題共話技術研發重點與產業轉化之道,以權威視角為廣西乃至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AI能否“爆改”農業?適配與落地是核心 “AI在農業領域并非‘萬能鑰匙’。”中國工程院院士、蔬菜學專家喻景權指出,產業應用層面需正視AI的工業屬性與農業特性的適配問題,應從產業性質、領域潛力、地方實踐三方面把握兩者融合的底層邏輯。 AI脫胎于工業生產,擅長應對標準化、流程化場景,能在固定范式中高效發揮作用。但農業生產截然不同,受地形、氣候、作物品種等多重變量影響,場景復雜多變,難以實現完全標準化,這決定了AI在農業應用中不能照搬工業模式,否則只會水土不服、事倍功半。 基于這一特性差異,喻景權提出需明晰AI在不同農業細分領域的發展潛力。畜牧業、水產業生產場景相對可控,更易建立標準化流程,AI應用推進更順暢、前景更明朗;而種植業面臨山地、丘陵等復雜地形,加上作物生長受天氣、土壤等動態因素影響,AI技術落地難度極大,需更長時間探索適配。 喻景權強調,廣西發展“AI+農業”不能盲目追高大上。應先避開種植業復雜痛點,在適配性更強的畜牧業、水產業率先探索,積累經驗后再針對性攻關柑橘、芒果等特色作物的AI應用難題,核心是立足自身產業特色,讓技術跟著需求走。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羅錫文看來,AI+農業離不開扎根實踐、以人為本。“我搞農機,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脫鞋下田踩一踩,感受泥巴的深度和松軟度,才知道機械作業效果好不好。”他表示,AI與智能裝備最終要服務于田間生產,不沾泥土的技術無法解決農民實際問題。 “AI+農業的價值遠不止于助力增產,更在于破解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現實困境。”羅錫文指出,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口老齡化、女性化和副業化現象日益突出,對糧食安全構成新挑戰。而AI賦能的無人農場技術,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要把人從繁重勞作中解放出來。 羅錫文相信,AI與農業的深度融合,能讓種地變成體面、輕松、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既保障糧食安全,又能吸引并留住年輕人,讓農業煥發生機與奔頭。
王靖 周海笑/AI制圖 AI讓育種“少熬10年”?傳統與現代雙向賦能是關鍵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但動輒數十年的育種周期,一直是行業亟待突破的痛點。深耕雜交水稻育種數十年,培育出“汕優63”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認為,AI有望讓育種進度提速增效,關鍵前提是不能脫離傳統育種經驗與田間實踐,需實現“傳統智慧+現代技術”的有機結合。 “以水稻為例,育種的終極目標是培育兼具豐產性、優質性、抗逆性、廣適性的綜合品種,這離不開長期田間實踐的積累。”謝華安指出,“汕優63”連續多年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靠的正是多年在病害區反復篩選,以及對不同生態區氣候、土壤條件的精準把握。 “AI的價值在于高效處理海量基因數據、表型數據,快速定位關鍵性狀關聯,把過去人工數年才能完成的篩選工作壓縮到數月。”謝華安強調,這一過程的數據必須源于田間實測,不能依靠實驗室模擬。 謝華安表示,協作是驅動AI+育種落地見效的關鍵。應促成擅用AI的年輕科研人員與育種經驗豐富的老專家合作,將歷史種植數據、病害抗性記錄與現代算法融合;同時重視多學科力量,整合數據科學、生物技術、植物保護等不同領域資源,展開協同攻關。 針對廣西農業實際,謝華安建議,廣西推進AI+育種要貼合本地需求,聚焦高溫高濕環境下的品種適配性,通過技術與實踐的雙向驗證,讓培育出的品種經得起自然和市場的檢驗,既提速又提質。 “在本地特色作物的品種選育方向上,AI大有可為。”喻景權表示,AI強大的生物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可讓育種從“看見之后再選擇”到“先預測再驗證”,有望將選育時間縮短幾年甚至十幾年。 喻景權提醒,推進AI+育種,人才是核心支撐。可在高等教育階段,為生物育種相關專業增設AI課程,培養既懂AI技術又精通品種選育的本土人才,讓他們扎根田間收集數據、優化算法,避免技術“懸空”。
王靖 周海笑/AI制圖 農機生產智能化:不搞一刀切,聚焦本土與東盟 種子好更要種得好。通過AI賦能農機裝備與技術方法,解決農民“種得好、成本低、效益高”的實際需求,是多名院士的共識。 “廣西水產養殖已形成千億級產業,設施養殖基礎扎實,但高密度養殖帶來的病害風險是突出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魚類遺傳育種專家劉少軍指出,水產養殖領域的良法智能化要兼顧技術效能與生態平衡。 劉少軍表示,AI賦能水產良法,不能只追求高密度、高產量,還要實現設施養殖生態化。具體來看,AI可實時監測養殖水體的溶氧量、pH值、氨氮含量等指標,自動觸發增氧、換水設備,避免因水質惡化引發病害;結合大數據分析養殖品種的生長規律,優化投喂量和投喂時間,減少飼料浪費和水體污染。 “但技術不能脫離生態本質。”劉少軍強調,AI調控需搭配生態優化措施,比如用陶瓷材質替代塑料養殖設施,減少有害物質釋放;在養殖池內種植水草、投放有益微生物,構建小型生態系統;控制養殖密度,避免盲目追求產量導致的生態失衡。 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信息化專家趙春江長期聚焦智慧農業技術研發,針對廣西推動AI賦能農機裝備的發展方向,他多次強調:“農機智能化不能一刀切!這一過程中會面臨技術復雜、成本高、規模化難等難題,要結合實際情況定制化發展。” “研發適配本地化的AI+農機方案,不僅能服務本地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還能成為面向東盟的技術輸出樣板。”趙春江表示,“廣西是我國唯一與東盟陸海相鄰的省區,農業生產情況與東盟國家諸多互通,先進農業技術完全可在當地推廣。” 當前東盟國家面臨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上漲等問題,迫切需要廣西特色的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技術。趙春江強調,可通過技術與產品輸出轉移核心技術,借助技術培訓與友好交流鞏固合作關系,以“技術合作+貿易合作”構建良性經濟循環。“未來,廣西完全能成為面向東盟的農業技術產品輸出高地,這不僅有可能,而且一定能實現!”
《廣西日報》11月12日4版人工智能專版截圖。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