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創新 > 正文 |
智能科技為農業添新動能!廣西首個水稻智慧農場喜獲豐收 |
2025年11月11日 07:20 來源:貴港日報 記者 郭曉楓 編輯:陶昌順 |
|
11月6日,“智匯八桂・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院士專家廣西行”活動走進貴港,農業專家對益農水稻智慧農場示范片晚稻開展測產驗收。當天,港北區大圩鎮新建村益農水稻智慧農場的稻田里,一臺無人駕駛收割機沿著預設路線勻速推進,割稻、脫粒、秸稈粉碎一氣呵成。國家統計局貴港調查隊現場測產顯示,這片采用無人駕駛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再生稻稻田早稻畝產610.41公斤、晚稻畝產394.82公斤,兩季總產量達1005.23公斤,在經歷兩個臺風考驗后仍突破年畝產1000公斤的大關。 “這是技術與品種的雙重勝利。” 現場全程參與驗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感慨道。作為廣西首個水稻智慧農場,今年是益農水稻智慧農場建設的第二年,農場采用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模式建設,核心示范面積有500畝,引進北斗導航與智能農機裝備,實現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運作。在北斗定位與計算機路徑規劃技術支撐下,農機走直線、掉頭的位置誤差均控制在2.5厘米內,如同裝上了“智慧大腦”與“銳利雙眼”。 技術落地的最生動注腳,寫在農民的笑臉上。“去年無人農機還是專家操作指導,今年我們自己就能搖控機器幫鄉親們插秧。一臺手機裝上操控App,就能靈活精準地指揮機器幫你下地干活!”港北區益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李付生新購置了5臺無人駕駛插秧機,今年他已開展上萬畝無人機插秧服務,讓周邊農戶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科技便利。據了解,覃塘區、平南縣的合作社也紛紛效仿,智慧農場模式形成輻射帶動效應。 “無人農機的應用不僅能節省人力成本,還能通過精準作業節約肥料、農藥,綜合估算每畝可節約成本約200元,而且大大降低農業種植對人力的依賴,有效降低了勞動生產成本和強度,讓農業生產更輕松、更高效。”羅錫文表示,無人農場不是不需要人,而是需要更高素質的人,發展無人農場就是要破解“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的問題,吸引更多有知識、有抱負的“新農人”歸來,讓廣袤的鄉村成為青年人才施展才華的新舞臺,讓科技為糧食安全注入強勁動能,“大國糧倉”根基才能更穩更扎實。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