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教育頻道 > 正文 |
破繭成蝶啟新程,全力賦能地方發展:廣西現代職院三十年筑夢民族職教高地 |
2025年11月10日 16:47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通訊員 韋益 莫青青 曾嚴 潘尚河 編輯:姜界峰 |
|
20世紀90年代,在桂西北大石山區的河池市,一群教育工作者在幾乎不具備職業教育發展條件的艱苦環境中,敢想敢為創辦高等職業大學。歷經三校合并,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誕生。 2009—2011年學校曾面臨招生滑坡,瀕臨“倒閉”。但他們發揚拼搏精神,用30年實現從“六無”困境到廣西“雙高”的逆襲。2016年成萬人規模學校,2019年、2023年入選廣西“雙高”建設單位。2025年,在校生15000多人,被稱為全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河池現象”,成為廣西職業教育發展奇跡和后發展民族地區辦學新標桿。 艱難建校:在“六無”困境中錨定初心 20世紀90年代中葉,全國大力發展經濟,河池卻因人才外流,人才短缺問題加劇。作為“有色金屬之鄉”“水電能源基地”,當地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與人才儲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成為破局關鍵。 1995年8月,河池地委、行署決定合并河池地區教育學院、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河池地區民族分校、廣西河池民族工業中等專業學校,組建河池民族職業大學。創建之初,在河池辦高職不被看好,這里缺乏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條件。 在資源籌措上,學校走出“多渠道突圍”之路。在領導班子的推動下,占地258畝、投資2000萬元的新校園建成。為解決“無戶口”、無招生指標難題,學校依托三校原有招生資質維持生源,還與區內外高校聯合辦學以拓展生源渠道。 全體教職工歷經8年奮戰,學校于2003年獲教育部備案,正式定名“河池職業學院”,終結“籌建”狀態,擁有獨立招生資格。2007年,學校在負債近千萬元的情況下,仍全力以赴并成功通過國家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獲得辦學資質后,學校發展步入正軌。到2008年,在校學生規模達5000多人,呈現蓬勃發展景象。后來,2008年12月學校定名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12月入選廣西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 破局重生:以改革創新激活發展動能 2009年,受本科擴招、自身辦學條件和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影響,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連續三年招生大滑坡,在校生規模從近5000人銳減至2000多人,到2011年瀕臨“倒閉”邊緣。 2012年3月,河池市委任命韋偉松為學院黨委書記。他上任后提出“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發展,四年大提升,五年創品牌”的奮斗目標,確立“辦人民滿意的職業學校”的辦學宗旨,統一全校思想。學校明確了治校、辦學理念,凝練出校訓和學校精神。 此后,學校帶領教職工勇于擔當、銳意改革。2012年以來,累計投入7.5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綜合大樓、實訓樓等,新增建筑面積20多萬平方米;解決人才住房,增加編制破解師資瓶頸,規劃建設新校區。在專業建設上,推動冶金專業提速發展,新辦專業機器人技術彎道超車,冶金專業成為全國第四名的專業,機器人等多個專業建成全區全國一流。人工智能專業也已啟動三年建設,并在全區率先舉行全市人工智能大賽。 在師資建設方面,學校以“業務賦能 + 學歷提升”雙輪驅動,投入3000萬元培訓教師,開展AI技術普及教育,“雙師型”教師占比超70%。學校還引進全國職業教育和思政專家參與學校建設。同時,構建“文化浸潤 + 實踐育人”雙軌體系,形成文化品牌,山歌文化入選相關案例,獲評“廣西清廉學校建設示范校”。 在信息化建設上,學校從2012年開始扎實推進,成為全區第一批數字化標桿校、全國數字化校園實驗學校,教育部還在此召開教育數字化轉型現場會。此外,學校投入超2000萬元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促進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 雙輪驅動:專業建設與技能提升打造人才培養新高地 作為一所與地方產業血脈相連的職業院校,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立校之本。學校圍繞“傳統專業提速、新興專業超車”的育人思路,在專業建設上實現“雙線突破”。 針對河池“有色金屬之鄉”的產業定位,學校聚焦冶金技術專業,通過加強師資、深化信息化改革、推進產教融合,與區內外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投入重金升級實訓設備,將其打造為全國排名前五的優勢專業。 同時,學校瞄準智能制造、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連續6年獲廣西高職學生技能大賽一等獎并斬獲全國一等獎,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招生當年便與本科院校同臺競技斬獲多項一等獎,迅速成為區域特色專業。 為夯實人才根基,學校構建“業務賦能+學歷提升”雙輪驅動體系,聯合華為、科大訊飛等企業開展AI技術普及教育,提升教師數字素養。近三年投入3000萬元開展專項培訓,并出臺管理辦法支持教師攻讀碩博學位,高學歷教師占比實現翻倍,為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教融合:以精準技能支持賦能區域發展 學校始終將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置于發展的戰略核心,扎實推動各專業與本地企業及廣西重點產業關聯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通過構建教師下企業實踐機制,實施全流程嚴格管理,全面推進課程改革與專業建設,實現專業與產業、課程與崗位的精準對接。 目前,學校已與廣西華錫集團、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中偉集團等區內500強企業,以及華為、科大訊飛、中國移動等區外知名企業建立深度合作,累計訂單培養學生超600名,共建6個示范性產業學院;開展橫向課題58項,技術成果轉化36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1.53億元。建成廣西唯一的有色金屬產業學院和冶金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年培訓企業員工超5000人次,成為服務區域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在技術服務合作上,學校主動對接企業技術需求,近五年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項目200余項,其中為廣西南國銅業解決“銅冶煉廢渣回收利用”技術難題,為南丹南方有色優化“高爐冶煉溫度控制”工藝,還打造了一條有色金屬產品智能倉儲物流生產鏈,累計創效千萬元。 學校獲國家專利146項、軟件著作權229項,其中“一種濕法冶金廢水處理裝置”專利被3家企業采用,年減少廢水排放10萬噸。實現“辦學服務產業、產業反哺辦學”的良性循環。 2023年,學校牽頭成立廣西冶金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暨河池市有色金屬產教聯合體,校企合作邁向更高層次,為區域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社會服務:以技能培訓助力脫貧攻堅 學校始終將助力地方發展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主動將辦學實踐融入企業轉型升級、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時代需求。三十年來,8.5萬貧困家庭孩子來到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接受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實現了穩定就業,成就全家脫貧,解決20多萬人的脫貧脫困。 近五年來,學校每年為國家輸送技術技能型畢業生近50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生800多人,就業率在95%以上,憑著自己的一技之長,服務在區內外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實現月收入4000—8000元。學校在快速發展中,夯實助推脫貧攻堅發揮的作用更大、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更強,成為民族地區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學校面向社會全面開放優質教育資源,近十年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超60萬人次,培訓金額達1.11億元。 自2014年起,學校更是把培訓班辦進庫區,10年累計培訓移民1.2萬人,涵蓋低壓電工、叉車司機等8個工種,通過“線上理論打卡+線下實操集訓”模式,實現考證通過率超90%,推薦就地就近就業率達85%,人均月增收2500元,真正做到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穩崗一戶、帶動一片”。2018年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被評為“廣西民族團結示范單位”、榮獲“河池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校地協同:以產業振興服務鄉村振興 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學校堅持“立足地方、服務社會”的辦學導向,打造了多層次、立體化的社會服務網絡。面對企業技術升級需求,學校通過“一企一策”定制化培訓模式,為國內外23家冶金企業量身打造培訓方案,三年來培訓員工7225人,合同金額2512萬元,其培訓案例入選教育部“全國職業學校職業技能培訓典型案例”。 2020年,學校成立河池粽子產業學院;2023年,校地共建“鄉村振興學院”,通過“田間課堂”“車間教室”,以直播電商、食品加工、無人機植保三大模塊直插縣域產業鏈,累計培訓農戶5萬人次,成功孵化“壽源粽”品牌,兩年網銷800萬只,銷售額破2000萬元,帶動縣域物流、包裝、養殖新增崗位1200個,拉動當地生豬養殖、糯米、板栗和粽子葉種植等鄉村產業鏈發展,讓農民兄弟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勞動致富,真正實現了農民增收、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良好社會效益,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高職院校的初心與力量,學校獲評“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河池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砥礪前行:向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更高目標邁進 根據發展需要,學校正陸續投入23億元,在距河池西高鐵站1.5公里處選址建設新校區,占地1600畝。屆時,辦學特色和優勢更加突出,基本建成一所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辦學有特色、國際可交流的后發展民族地區高水平高職學校,引領欠發達后發展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從艱難建校到職教高地,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靠的是“唯有自身過硬,方能破局突圍”的信念。學校正推進1600畝新校區建設,朝著“廣西一流、國內知名、特色鮮明”的職業本科目標邁進。 未來,學校將繼續以“大膽創新、篳路藍縷、破繭成蝶、砥礪前行”之姿,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為職業教育發展注入更多“廣現力量”,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續寫職業教育華彩新章。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