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鄉村頻道 > 正文 |
誰來種地?怎么種地?8位新農人曬答案 |
2025年11月08日 23:16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王克礎 通訊員 李志農 實習生 練馨予 編輯:葉焱焱 |
|
實習生 練馨予 記者 王克礎 攝制 稻浪翻金,農機轟鳴。 11月8日,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內,一場以“田園匯智·共繪鄉村振興新藍圖”為主題的新農人話農機交流會火熱舉行,這是廣西在農博會上第一次舉辦的“新農人交流會”,意義非凡。 來自基層一線的8位新農人代表,用鮮活的實踐故事回應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時代之問,展現了新時代農業的蓬勃生機。 新農人話農機交流會現場。 記者 王克礎 攝 多元背景的新農人,跨界融合激活鄉村。 “海歸碩士、外來女婿、維修能手、研發工程師……這些標簽都屬于今天的新農人。”交流會主持人開場的一句話,點明了當下農業隊伍的多元構成。 來賓市鳳凰鎮福庫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余才庫分享了他從傳統農民到農機合作社帶頭人的轉型之路。通過整合零散農機資源,他帶領合作社實現規模化作業,服務面積逐年擴大。“農機共享,讓小塊田也能用上大機器!”余才庫說。 廣榮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黃少彥則聚焦農機社會化服務。他通過“訂單式農機服務”,為周邊農戶提供從播種到收割的全程機械化支持,有效解決了小農戶“用機難、用機貴”問題。 全州萬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亞龍的經歷尤為引人注目。這位曾經的軟件工程師,用3年時間將數據思維融入農業生產,建立標準化數據采集體系,推動生產成本降低11%。“農業需要精準算法,就像代碼需要邏輯一樣。”吳亞龍說。 8位新農人在交流會上亮相。 記者 王克礎 攝 科技賦能,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過去種地看老黃歷,現在種地看大數據。”柳工農機糖料蔗機械研究所所長潘滎春的發言引發共鳴。他帶領團隊研發的智能甘蔗收割機,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作物狀態,實現精準收割,效率提升30%以上。 博白縣藍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龐廣才展示了農機維修創新的價值。他自主研發的簡易維修工具包,成本不足百元,卻能解決80%的常見故障,被當地農戶稱為“農機急診箱”。 廣西合浦縣惠來寶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黃慶華則分享了企業“定制化農機”的探索。針對丘陵地形,公司研發的小型多功能拖拉機靈活易操作,填補了市場空白。“農機研發必須腳踩泥土,才知道農民真正需要什么。”黃慶華說。
展會上的拋秧機。 記者 王克礎 攝 智慧農業,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賓陽縣智達家庭農場總經理韋衍溪的發言充滿科技感。他通過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測稻田溫濕度、光照數據,結合AI算法預測病蟲害,實現農藥減量20%。“手機一點,田里情況一目了然。”韋衍溪說。 最令人動容的是賓陽縣聯豐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鄭成功的故事。這位放棄上海金融高薪的浙江漢子,扎根廣西11年,歷經病害絕收的挫折,最終建成區域性水稻產業中心,帶動百余農戶人均年增收2.83萬元。“農業需要長期主義,十年磨一劍,終能見曙光。”鄭成功說。 年輕人也喜歡現代農機展。 記者 王克礎 攝 政策引領,為新農人注入強心劑。 自治區農機中心黨委書記、主任、一級巡視員李鳳云在總結中強調,新農人是鄉村振興的“先鋒隊”,農機現代化是農業強國的“硬支撐”。她引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指出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機成為激活鄉村“一池春水”的關鍵力量。 交流會現場,智慧育秧模型、無人駕駛農機等科技成果引人駐足。與會新農人紛紛表示,將把會議凝聚的共識轉化為行動,推動廣西農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指尖管理萬畝田”,8位新農人的故事印證了科技賦能農業的深刻變革。他們中,有人用數據重構生產流程,有人用創新破解農機難題,有人用產業鏈思維提升附加值——這些實踐共同勾勒出“智慧農業”的清晰輪廓。 無人車。 記者 王克礎 攝 隨著廣西國際農業機械化專展的持續推進,新農人隊伍正成為驅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力量。在他們手中,農機不再只是生產工具,更是連接傳統與未來、鄉土與科技的橋梁。這場交流會不僅是一次經驗碰撞,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宣言:新時代的田園詩歌,正由新農人執筆書寫。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