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桂林 > 正文 |
廣西日報桂林頭條 | 一域清水潤臨桂 |
2025年11月08日 11:11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黃海健 通訊員 彭勝發 楊浩 黃浩森 編輯:傅清龍 |
|
廣西日報報道。 “以前下暴雨,小區門口能‘看海’,現在雨停路干,再也不用挽著褲腳蹚水了。”11月3日午后,桂林市臨桂區山水鳳凰城居民肖明明站在小區外的道路旁,指著平整的路面感慨地說。從“雨天憂澇”到“從容看雨”,折射的是臨桂區水安全治理的扎實成效。 作為廣西三大澇區之一,臨桂區曾長期飽受內澇之苦。隨著臨桂區全面推進桂林新區相思江防洪排澇提升工程(以下簡稱“防洪工程”)、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以及持續改造城市排水系統,一張集防洪排澇、生態修復、糧食安全與產業振興于一體的綜合水網正加速織就,一幅生態宜居的新畫卷正在當地徐徐鋪展。 織密防洪網,破局澇患 經過連續兩日降雨,記者走訪臨桂區環湖路與世紀東路交叉口、建設路、致遠路等昔日“知名”易澇點,只見路面潔凈、交通順暢,不見積水蹤影。 “過去遇到強降雨,積水能淹到膝蓋,積水最快三四個小時消退,慢則要八九個小時,車輛只能繞道。如今,各點基本實現雨停路清。”臨桂區城市管理監督局市政園林綜合股副股長胡息友介紹,這一顯著變化,得益于相思江防洪排澇提升工程對城市排水系統的整體優化,以及對部分易澇路段實施的系統性提升改造。
臨桂區通過加鋪管道、增設雨水收集口等措施,系統治理城市內澇問題。記者 黃海健 攝 臨桂老城區原有易澇點大多建于20世紀90年代,管網老舊、排水能力不足,難以應對強降雨天氣。為徹底解決這一痛點,臨桂區積極爭取將致遠路、秧二路等路段納入防洪工程,通過加鋪管道、增設雨水收集口等措施,系統治理積水難題。 同時,同步推進老城片區防洪排澇綜合治理工程、臨桂區排水防澇綜合治理工程,對人民路延長線、建設路口明湖路口至環湖路段、金水路南城百貨段3個老城片區內澇點進行改造提升,采取抬高路面、增設雨水篦、疏通排水管道等組合拳,從根源上消除內澇隱患。 據統計,自今年1月以來,面對多輪極端降雨考驗,臨桂區原有33處內澇點已完成32處整治,基本實現積水1小時內消退,城區內澇問題得到根本性扭轉,重點區域排水能力顯著提升至30年至50年一遇標準。 城市內澇治理成效顯著,鄉村地區的防洪排澇體系也在同步織密加固。 記者一行駕車行駛在臨桂區四塘鎮至會仙鎮的鄉道上,馬面支渠清水流淌,三條分洪渠蜿蜒伸入周邊農田,岸邊不時有村民取水勞作,一派和諧景象。
從分洪渠新引來水源的池塘邊,美人蕉花開正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記者 黃海健 攝 “以前汛期怕淹、旱季愁雨。現在渠水流到田邊,收完水稻還能種瓜果蔬菜,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四塘鎮埠塘村一村民說。該區域曾是廣西三大澇區之一的核心區域,往年每年水淹長達半個月,如今1—2天時間就退水了。 “過去城區積水要經過21.5公里才入相思江,新建分洪渠后,行洪距離縮短2/3,城區洪水排泄時間減少1/3。”臨桂區水利局河長制工作股股長蔣慧媛介紹。 治污補清水,煥活生態 漫步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蘆葦搖曳、白鷺成群,水面倒映著藍天綠樹;不遠處的農莊水塘邊,美人蕉花開正艷,處處生機盎然。 “目前園區水位穩定保持在海拔148.5米以上,較往年同期提升60厘米,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復。”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主任李銘說。
相思江流域灌溉功能修復綜合治理工-古桂柳運河聯通工程。通訊員 黃浩森 攝 這一蛻變,源于“湖塘連通—生態修復—功能提升”的“退塘還濕+生態補水”綜合治理模式。近年來,臨桂區通過基質修復、岸線修復、退塘還濕、生態補水等工程措施,破解了濕地枯水期缺水難題,水質從局部劣Ⅴ類全面提升至Ⅱ類以上,白鷺數量恢復至3000余只,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穩定性顯著增強。 在今年旱季來臨之前,臨桂區利用馬面支渠和馬面村排洪渠進行調水,為沿線3個行政村約1.2萬畝農田解決灌溉需求,有效緩解了多年來困擾村民的旱季缺水問題。此外,通過建設分洪渠、設置小型水閘,有效發揮了雨季排澇功能,從源頭阻斷礦硐涌水污染耕地,為會仙濕地補充優質水源,實現防洪排澇、糧食灌溉、生態保護和耕地保護“四贏”。
大皇山再生水廠工作人員在指揮中心監測污水處理數據。記者 黃海健 攝 走進大皇山再生水廠,處理后的尾水清澈見底。出水口處,6條小魚自在地游來游去。“這些魚都是從外面河流游進來的,是水質最直觀的證明。”桂林新區“管、網、廠、河、湖”一體化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經理陳文晨介紹,水廠處理后的清水達到準Ⅳ類標準,主要排入小太平河,經四塘河匯入相思江,實現從“污水”到“資源”的循環利用,為新區水系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態活水”。
大皇山再生水廠出水處有幾條外河游來小魚兒,吸引工作人員圍觀。記者 黃海健 攝 作為臨桂新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大皇山再生水廠采用先進的A^2/O深度處理工藝,通過生物菌種培養、精準加藥等多道工序,出水水質穩定在準Ⅳ類。今年10月進入設備調試與試運行,目前日處理排放量1.2萬噸。“未來日處理規模將提升至6萬噸,可滿足臨桂城區生活污水和周邊工業園區工業污水處理需求,徹底補齊區域污染治理短板。”陳文晨說。 據統計,截至11月3日,大皇山再生水廠已處理污水27.56萬噸。 通脈活水系,賦能發展 水利是城市發展的命脈,治水興城是民生之要、發展之基。 近年來,臨桂區以防洪工程為核心抓手,聯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等工程,構建“連江接湖、水網互通”的生態水格局,破解長期困擾當地的水安全難題,修復了自然生態,以“通脈活水”賦能產業升級、保障糧食安全、吸引企業入駐,繪就“水清、岸綠、業興、民安”的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桃花江引水渠蜿蜒在農田之間,與遠處的群山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通訊員 黃浩森 攝 走進臨桂區五通鎮桃花江上游,河道蜿蜒暢通,碧水倒映岸綠,游人漫步,愜意悠然。據介紹,臨桂區聚焦該河段,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工程,累計修建生態護岸16公里,治理河道8.94公里,完成生態修復面積8.95公頃,有效筑牢河岸防線、減少水土流失,讓河流生態重煥活力。 “過去,桃花江、漓江、義江互不相通,如同經脈堵塞,制約了水資源調配與防洪排澇。”臨桂區區長何兵介紹,該區依托防洪工程,打通三大江河脈絡,構建互聯互通的水系網絡,為產業升級筑牢生態基底,實現“一水活,全域活”。如今,完善的防洪排澇體系、穩定的供水保障與高效的治污能力,正不斷優化臨桂的營商環境,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與風險,使臨桂區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
相思江流域疏浚工程-相思江河道治理(一期)工程。通訊員 黃浩森 攝 “以前遇到強降雨天,廠區門前道路就出現內澇,貨物運輸嚴重受阻,生產經營受到不小影響。如今,水患治理好了,我們投資更有信心,也更安心。”廣西桂莞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方明豐坦言,得益于水環境持續改善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公司近期計劃在臨桂區投資建設食品加工產業園,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和方明豐一樣,越來越多企業家看好臨桂區的發展前景和營商環境。2024年1月至2025年10月,臨桂區新成立3810家企業,其中臨桂高新區(含秧塘工業園、樂和工業園)新入駐科技和制造企業34家。今年1—9月,臨桂區8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產值196.4億元,增速提升至4.2%,較2023年同期增長34.1%。 接下來,臨桂區將繼續以桂林新區相思江防洪排澇提升工程為契機,持續深化水生態治理,在治水興城的生動實踐中,書寫更加溫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