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教育頻道 > 要聞 > 正文 |
“各美其美”,高校優秀校媒齊聚深大交流經驗 |
2025年11月08日 10:55 來源:新新NewTimes 作者:吳思宇 編輯:李香瑩 |
|
11月1日,第五屆大學生校園媒體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大學順利舉行。典禮結束后,深圳大學邀請了來自南大、湖師大、復旦、西大、武大、湖工大、中大、肇慶學院、暨大、人大的十家優秀校園媒體代表,開展校園媒體交流論壇,分享校媒運營經驗、探討新聞實踐困惑。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記者魏晞作為業界嘉賓也到場交流支招。 本次論壇由深圳大學傳播學院與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共同承辦,也希望以各校校媒實踐中的探索與思考,為全國同行提供一點交流參考,深大學生更在與各校代表的深入對話中,收獲了不少實踐啟發。 深大搭臺,分享“課程+業界”融合模式 作為論壇舉辦地,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旗下《新新NewTimes》(“新新報”)團隊率先分享校媒實踐經驗。主編陳思蝶介紹,《新新NewTimes》目前構建了“課程+業界”的穩定產出模式。其內容生產深度嵌入本校新聞系課程體系,學生稿件與課程作業、學院活動緊密掛鉤。同時,學院不定期舉辦守藝人系列講座、暑期實踐活動、新聞工作坊等系列活動,并與《南風窗》《南方周末》等媒體建立合作,為內容生產提供了豐富的業界資源。
深大2021級校友、現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許躍從校媒價值與困惑出發,分享《新新NewTimes》曾經有稿件被深圳市委主要領導批示、關于美團的報道引發了企業的商洽、水電費的稿件涌入了大量城中村居民的留言。 他曾思考校媒寫的文章是否真的有很多人看,后來想明白,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多方合力,校媒可以多與行動者做鏈接,做解困式的報道。
十佳優秀校媒共同討論,運營實踐各有特色 論壇上,全國多所高校校媒代表分享各具特色的運營與實踐經驗,展現校媒活力。 南京大學《新潮》主編李佳聞介紹,《新潮》不僅是新聞傳播學院“未來編輯部”課程的實踐教學平臺,也是一個由學生自主運營的興趣社團。作為一門計2學分的專業核心課,該課程雙周六晚組織一次選題會,并規定新成員“每兩次選題會至少報題一次”。 不過,由于課程內容設置較為前沿,與當前本科低年級的培養進度存在一定差距,新加入的同學在新聞采寫方面經驗尚淺,整體團隊也因課程周期為一學年而面臨“每年重新起步”的挑戰。這些在培養成員耐挫力的同時,也有效避免了選題陷入“追熱點”“唯負面”的誤區。
湖南師范大學《致遠Forword Post》負責人張天愛分享了紀錄片《山那邊的綠茵場》的創作經驗。他們去到湘潭,記錄彝族女子足球隊的故事。張天愛認為,紀錄片需要對事實進行創造性處理,“我們要在短短的兩個星期之內記錄下來他們整個培訓過程和比賽,顯然是不可能的”。為此,他們組織了篝火晚會、草地踢球等場景,通過調度為展現真實的情感、關系提供條件。
復旦大學《復旦青年》主編趙睿佳介紹,他們通過“關心青年所關心的,看見青年所看見的”,找到了“選題只能局限于校內”的團委下屬報的選題深耕之道。他們關注學生騎行困境的報道不僅獲得10萬+閱讀,更在一年后推動區政府修筑非機動車通道。“雖然我們只能寫和復旦相關的人和事,但學生的校園生活也是整個社會大系統的一部分。”在提及校媒的作用時,她說:“我們作為一個育人組織,希望能夠找到在象牙塔到真的社會、真的新聞實踐中的一個落點。”許多學長學姐的新聞啟蒙就是在編輯部完成的,“不管之后是不是愿意去做新聞,我們可以在這樣一個平臺提供一些可以相互托舉的同路人”。
廣西大學《西大新傳媒》負責人朱淑雨分享了他們“從身邊小事出發,做有溫度的觀察者”的創作理念。其獲獎作品《縣城中學里,被“遺忘”的心理角落》的靈感,正是源于記者妹妹講述的校園事件,展現了從日常生活中敏銳發現重大選題的可能性。與此同時,他們認為,報道不是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通過有故事感的語言和畫面,讓被報道的人和事變得具體,也變得有意義。”
武漢大學《武大新視點》記者瞿王燁、吳雅琪以“校媒編輯部實現‘連接’的小小嘗試”為題進行分享,講述了新視點如何在編輯部內部、與采訪對象之間和與世界之間建立“連接”。自1999年創辦以來,《武大新視點》始終堅持嚴肅新聞寫作,以深度報道為主,提供前沿的觀點和理性的思考,“我們微笑,并依舊保持希望。”
湖南工業大學《視線TheView》主編甘煜敏以“一個工科院校生長出來的新聞編輯部”為主題,講述了視線的發展歷史、組織架構和報道作品。自2013年創辦以來,視線始終堅持打造一個空間、鑿開一道口子,看見事實——不一定沉重、不一定冰冷的事實,以尋求共同目光的匯聚。新聞的土壤是公平的,它發自每一個角落愿意做些事情的人,它也可以通過作品傳播到每一個角落。
中山大學《谷河青年》總編黃穎哲進行“我們 谷河青年”主題分享。她介紹了《谷河青年》媒體團隊的運行機制,并從在“舊事中尋找信息增量”、“從個人記憶來看集體記憶”、“社會學想象力:結合個人困擾與社會議題”三個方面結合所收集的九組獲獎同學的記者手札進行新聞作品分享。
肇慶學院《端視點》編輯萬芷瀅分享了“小而新”的成長歷程。《端視點》2021年創立,核心成員最少時僅2人,通過“結合專業課程+老帶新傳幫帶”的方式推進內容生產,關注的主題包括疫情、特殊群體、網絡熱詞等,也坦言面臨團隊流失、采訪對象信任不足、視野局限的困境,“畢業離校時,核心采編力量就面臨斷糧式流失。新成員從小白到能獨立完成深度報道,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培養。我們幾乎永遠都在培養新人的路上。”
暨南大學《新聞學生》副主編陳書揚以“《新聞學生》的新聞與學生”為題,介紹了團隊的組織架構、選題風格、采寫流程和獲獎作品,并分享了進入公眾號時代以來,團隊成員的收獲、困惑與思考,引發了在場其他校媒朋友的共鳴。
中國人民大學《RUC新聞坊》編輯羅國梅介紹,他們一般有四人以上參與稿件制作,正常周期為半個月完成一篇。他們使用Adobe Illustrator和Flourish等工具,遵循“簡潔為主”的可視化理念進行創作。“整個過程需要很多耐心,”她談及獲獎作品《當Deepseek接管政務大廳》時感慨,“這篇的數據量很大,但我們組只有四個人,收集起來每個人都很崩潰……但最后收獲到的結果大家也很滿意。” 不過,相比今天的我們,他們面臨的挑戰顯然更為嚴峻。一百年時光流轉,當學生的滋味似乎從未改變,但變化似乎又無處不在。
中青記者鼓勵校媒觸碰社會“硬議題” 《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記者、深大校友魏晞作為壓軸嘉賓,為校媒選題提供新思路。她肯定本次論壇獲獎作品的多元性,但指出選題存在“偏文化、偏輕量”的副刊化傾向,建議校媒跳出書店、圖書館等場景,關注法治、醫療、教育、農業等硬議題。 例如,學生可以采訪高校附屬醫院了解醫聯體運作、對話教授挖掘科研故事、聚焦求職騙局、青年吸煙現象等身邊事,甚至可采訪交通官員等群體。她認為:“學生身份面對受訪者防備更少,選題尺度可比機構媒體更大”。 “要串起來玩,學起來做!”魏晞還鼓勵校媒間打破校際壁壘多交流,她提到閱讀暨南大學《新聞學生》、廣西大學《新傳媒》等校媒紙刊的收獲,認為各校媒能夠在互動中激發更多選題靈感與創作可能。
本次論壇為全國校媒搭建了“經驗互鑒、困惑共解”的平臺。我們從各校校媒的堅守與創新中看到新聞理想的多樣形態,也從魏晞老師的建議中發現了更多的實踐方向。未來,深大也將繼續在校園媒體建設中探索,為新聞學子搭建更務實的成長平臺。 (原載于2025年11月6日“新新NewTimes”微信公眾號) 文字記者 | 吳思宇 文字編輯 | 譚欣欣 陳思蝶 新媒體編輯 | 洪瀅 指導老師 | 陳顯玲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