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教育頻道 > 要聞 > 正文 |
AI時代,未來新聞人如何培養 |
2025年11月08日 10:30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黃玲娜 實習生 姜敏思 張婷婷 編輯:李香瑩 |
|
在第26個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如何培養未來新聞人”的話題再度引發學界關注。未來新聞人的方向在哪?該如何利用好AI重塑新聞傳播生態?記者就此采訪了廣西多所高校新聞傳媒專業的師生。 未來記者是否會被取代 “輸入關鍵詞就能生成新聞稿,我們花幾天跑現場寫的稿子,和AI寫的沒差?”“寫的稿子沒人看,如何平衡流量與真實?”……這些疑問,正困擾著當下不少新聞學子。 “AI能模仿寫作套路,卻到不了爆炸中心的廢墟、暴雨夜的積水街頭,更無法走進山村夜校陪伴孩子練普通話——這些‘在場’經歷,是機器無法模擬的。”在一堂課上,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楊學明的話點醒了不少同學。 新聞行業核心的“現場抵達力”“共情提問力”“深度敘事思考力”,是否仍為AI目前難以企及的優勢? 對此,楊學明認為,AI讀不懂采訪對象哽咽時的復雜心態,抓不住沉默背后的潛臺詞,更不會為真相冒險、為不公憤怒。而這些,正是新聞教育的意義與魅力所在。 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明以實例佐證:2025年10月,該院學生采寫的一篇聚焦縣中學生心理教育的深度報道,榮獲全國大學生校園媒體大賽一等獎。“這篇作品的細節與溫度,AI根本寫不出來。”他結合教學實踐分析,AI能幫忙找案例、分析數據,“但深度報道的獨特切入點、對社會議題的思辨能力,必須靠人在實踐中打磨”。 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羅新宇則表示,AI能完成“真實性”基礎工作,但“深度解讀”需依托對社會背景的理解,“情感共鳴”離不開人文關懷,這兩者都依賴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寫出有深度、有溫度、有價值的作品。 如何在數據與算法之間培養人才 “不管是在校學生還是媒體記者,未來新聞人才首先要掌握AI、運用AI工具,實現人機協作。”這是受訪高校師生的共識。 在楊學明的一堂課上,大屏幕上的視頻讓學生們全神貫注——這是她用人工智能合成的作品。借助AI快速構建虛擬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開展探究,從而實現課堂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楊學明對教學中的人工智能運用已愈發得心應手。 如今,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已將“人工智能與計算傳播學”“數據新聞挖掘與處理”納入2025-2030年新聞學人才培養計劃,總學分從153分增至158分。該學院還計劃未來3年建設“仿真新聞采寫制作實驗室”,模擬洪水、火災等突發場景,提升學生的應急報道能力。為此,該學院引進國內名校致力于計算傳播研究的博士,邀請業界導師教授學生操作AI工具,避免學生成為“不會用AI的人”。 面對課堂上高頻次使用AI這么一個普遍現象,楊學明則認為其有利有弊,“我們要教學生做AI的‘導演’‘校對’和‘倫理監護者’,而非依賴AI”。 “AI很神奇,能助力教學,也能幫助未來新聞人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與行業規律。”羅新宇亦有同感。在他的新聞寫作課上,會讓學生用AI寫稿,再對比自身作品與AI稿件的區別。通過對比,學生既能看清自己的不足,也能掌握AI寫作的特性,從而更好地運用這一工具。 面對AI帶來的行業變革,不少高校新聞教學主動調整方向,學生們也在“學技術、練內功”中探索未來路徑。 廣西大學學生劉秀蘭說:“在學校‘三下鄉’實踐中,我用AI輔助整理采訪素材,但對于核心的故事框架與細節描寫,仍堅持自己打磨。”南寧師范大學學生張文靜也認為,未來的記者“既要會傳統的采寫編評,也要懂大數據、AI工具,才能在時代洪流中立足”,因此她一直在不斷學習,以提升綜合素質。 做時代的記錄者 “我選擇新聞,是因為想靠近真實,想為無聲者發聲。”北部灣大學學生羅衛的回答,道出了不少新聞學子的初心理想。 “新聞教育向來都不是培養寫稿機器。”在教學中,楊學明一直在向學生們傳導一個理念,要踐行“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是新聞人的基本功。別總守著手機小世界,要多走出去,在真實實踐中提升識變、應變、求變的能力”。 張明則常常這么鼓勵學生:“不管傳播環境怎么變,堅守正確政治方向、保持社會責任感,是新聞人的底色。未來的記者,要做真實事跡的敘事者、背后的解讀者、正能量的守護者。” “即便學生畢業后不進媒體行業,新聞教育教會的溝通、寫作、批判思維能力,也能讓他們在任何崗位為社會傳遞正能量。”羅新宇希望,同學們主動學習專業知識、掌握新媒體技術,研究群眾需求,擁抱變革但不迷失方向。 也正因此,劉秀蘭對新聞一直有著自己的堅守:“哪怕一篇報道只幫到一個人、解決一個困惑,這種‘與人聯結’的意義,就是新聞的價值所在。”
《廣西日報》版面截圖。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