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桂聲 > 地評線 > 百家言 > 正文 |
警惕瞄準學生群體的“校園貸”陷阱 |
2025年11月07日 17:41 來源:百色融媒體中心 作者:黃兗隆 編輯:鄧子霖 |
|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近日發布風險提示,揭露“非法校園貸”已衍生出“培訓貸”“美容貸”“求職貸”等諸多變種,其模式從粗放式高利貸,升級為針對學生群體的“精準圍獵”。 這些新型陷阱的迷惑性極強,往往嵌入學生們的日常場景:宣稱“0首付學技能,月入過萬”的培訓貸,合同里卻將“服務費”計入本金,實際年化利率遠超法定紅線;打著“面試形象加分”旗號的美容貸,口頭承諾低月供,背后卻隱藏“逾期違約金按日累加”的霸王條款;更有“求職內推貸”許諾“付費保錄用”,最終工作落空,債務卻成倍翻滾。精準利用青年學子在成長路上的焦慮,將借貸包裝為“自我投資”的捷徑,以“助推器”“入場券”等話術激發期待,使涉世未深者在情感共鳴中放松警惕,步步墜入深淵。 一旦踏入陷阱,所謂“低息”“無抵押”的承諾便瞬間蒸發。有案例顯示,借款1萬元的“培訓貸”,各類附加費用竟遠超本金;逾期數日,催收金額便如滾雪球般翻倍。隨之而來無休止的催收,甚至波及家人與學校,不僅擾亂學子的正常學業,更可能讓一段本應光明的人生軌跡就此偏航。 面對這一社會頑疾,必須構筑一道多方協同的“立體防火墻”。一是監管部門需精準發力,加大打擊力度。要建立常態化聯動機制,運用技術手段精準篩查“學生貸”“0首付”等線上廣告,順藤摸瓜打擊背后的非法平臺與中介,從源頭斬斷這條黑色產業鏈。二是校園防線應前移、筑牢。高校應將金融安全教育列為新生“必修課”,摒棄空洞說教,以真實案例進行警示教育,甚至可通過模擬簽約場景,讓學生親手找出合同中的隱藏條款,看清虛假外衣下的真實成本。三是家庭引導不可或缺。家長除關心學業外,更需主動引導子女樹立健康的消費觀與財富觀,共同辨識“免費福利”“低息借貸”背后的潛在風險。若察覺子女出現異常消費或收到催收信息,應避免簡單斥責,而是及時介入、共同面對,方能有效阻斷風險蔓延。四是學生自身尤需警醒,牢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面對以“成長”為名的借貸誘惑,主動運用“財務安全三問”進行冷靜分析:這是必需,還是欲望?我看懂合同了嗎?我能還得起嗎?必須堅信,真才實學源于勤工儉學的踏實積累,而非“超前消費”的虛假繁榮;真正的形象自信,植根于內在學識與能力的提升,而非借貸支撐的“醫美改造”。 青春的意義在于輕裝前行、搏擊長空。唯有合力撕開非法校園貸的層層畫皮,方能守護學子們的純凈天空,讓年輕夢想在法治與理性的陽光下燦爛綻放。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