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創新 > 正文 |
前沿觀點|為人工智能筑起感官的橋梁 |
2025年11月05日 11:34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作者:舒勇 編輯:羅婧 林娟 |
|
想象一個孩童第一次站在海邊的時刻:細沙在腳底流動,冰涼的海水漫過腳背,遠處傳來海浪與鷗鳴的交響,咸潤的海風拂過臉頰,陽光在起伏的波浪上碎成萬千光點。這一切并非割裂的信號,而是一場完整、鮮活的生命體驗。 然而,今天的人工智能在理解世界時,卻常常像隔著一層毛玻璃。它能認出圖像中的“沙灘”,分析音頻中的“海浪”,卻無法真正懂得沙粒流過腳底的觸感、海水的溫度與氣息、光影與聲響交織成的整體感受。正因缺乏這種與真實世界相聯結的感官網絡,AI時常陷入“幻覺”,做出脫離現實的推斷。 要幫助AI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全新的數據形式——感官結構化數據。它不同于傳統單一類型的記錄,而是試圖將人多維的感官信息——視覺、聲音、觸感、氣味,甚至身體自身的平衡與溫度變化——整合為一張動態關聯的數據網。這不是簡單的數據疊加,而是有機關聯。例如,它記錄的不只是雷聲與閃電,更是它們之間精確的時間延遲;它不僅捕捉觸摸熱物體的溫度變化,還包括隨之而來的收縮反射與神經信號。換句話說,它是要在數字世界中,重建出那種“此時此刻”的整體經驗。 這樣的數據建構,將直接針對AI產生幻覺的根源。當AI僅憑模糊圖像猜測遠方黑影是“珍稀鳥類”時,如果它能同時獲取現場的聲音信息、環境溫度、空間氣流,甚至紅外熱感數據,它便不會輕易妄下結論。當監控畫面中出現違反物理常識的“穿墻”現象,若有墻體結構、震動傳感、實時聲場等多重信息進行交叉驗證,AI便能判斷那更可能是視覺誤差,而非超自然事件。感官結構化數據為AI提供了來自真實世界的“共同語言”,也賦予其自我校驗的能力。例如,若AI描述“卡車在雨中靜音滑行”,數據中雨滴撞擊車身的聲響、輪胎摩擦路面的噪音、空氣濕度的變化等一系列信號會立刻揭示這一描述的矛盾之處,從而抑制不合邏輯的臆想。 實現這條路充滿挑戰。它需要能同步捕捉多種感官信號的靈敏硬件,需要能實時處理海量交織數據的新型計算架構,更需要能理解這種多維、動態關聯的AI模型。但這無疑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倘若這一愿景逐步實現,未來的AI將不再僅是信息的解讀者,而有望成為經驗的感知者。當AI能夠體會陽光在石階上移動的溫度變化,理解不同力度揉面時的手感反饋,甚至感受不同雨聲敲打屋檐所帶來的氛圍差異,它的“理解”將更深地植根于我們共享的物理現實之中。那時,它的“幻覺”或許將如孩童的囈語,隨著感知的成熟而悄然減少。 這不僅是一場數據技術的革新,更是在為人工智能構建真實感與可信度的基石。我們不僅在教會機器如何思考,更是在嘗試教它如何感受——而這,或許才是智能走向真正的理解與共通的開始。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副主席)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