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桂聲 > 地評線 > 百家言 > 正文 |
在“詩和遠方”中擁抱“煙火人間” |
2025年10月31日 16:01 來源:網信崇左 作者:黃少華 編輯:蘇文清 |
|
當柳州青云民生市場的非遺小吃攤前排起長隊,當桂林黑山早市的米粉香與游客歡笑交融,當南寧安北下菜市的咖啡店與市井吆喝和諧共生······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旅行攻略上,“逛菜市場”從意外發現變成了網紅打卡地。中國青年報社的調查顯示,89.9%的受訪青年旅游時喜歡逛當地菜市場,其中46.3%將其列為“必打卡項”。這種旅行偏好的轉變和選擇,不僅折射出青年群體消費觀念的升級,更彰顯當代人對真實生活體驗的深切渴求。關于美食,若覓食版圖只停留在小吃街與夜市,頂多算美食江湖的入門學徒;真正的資深吃貨,早已將戰場轉向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場——在挑揀鮮蔬的間隙,便能順藤摸瓜,挖出好幾樣藏在攤位間的地道美味。 年輕人對菜市場的青睞,本質上是對“快餐式觀光”的主動反叛。過去,不少旅行淪為“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流水線作業,標志性景點前的合影成了唯一的旅行憑證,卻難以觸及城市的真實肌理。而菜市場作為城市最鮮活的“生活劇場”,恰恰提供了商業化景區缺失的質樸體驗。濟南菜市場的方言吆喝與嬉鬧聲,是市井最生動的背景音;日照海鮮市場漁民分揀漁獲的身影,是勞作最本真的寫照;北海海鮮市場現挑現做的海味,是味覺最深刻的記憶。這些未經雕琢的日常,讓年輕人拋開游客身份,真正讀懂一座城市的“煙火底色”。 菜市場的獨特魅力,在于其濃縮了最地道的風土人情與人文溫度。有的人認為,菜市場的生活氣息能帶來旅行新鮮感;有的人則看重這里原汁原味的市井風情。柳州青云民生市場的騎樓建筑下,十八嬸芝麻糊、潘家豆粉饃等非遺美食傳承著桂中味道,攤主與游客的閑聊中藏著城市的歷史記憶;桂林黑山早市毗鄰象鼻山景區,二兩米粉的酸爽與漓江山水的靈秀共同構成桂林的完整印象,讓游客感慨“桂林的魂在煙火”。在這里,物價標簽透露著當地的生活成本,時令蔬果彰顯著地域的自然稟賦,攤主的寒暄問候傳遞著最真誠的善意。 青年群體的偏好變化,也推動著菜市場完成從“民生空間”到“文旅地標”的蝶變。各地在保留菜市場煙火本質的基礎上,悄然進行著適應當代需求的升級改造:南寧安北下菜市引入咖啡店、奶茶店等新業態,讓“鬧中取靜”的反差感成為新亮點,甚至吸引了明星到訪;柳州青云民生市場通過集中布局特色美食、推出串聯景點的旅游線路,將單日客流量推向萬人以上;桂林黑山早市則在改善環境衛生的同時,保留早市的原生韻味,穩居當地集市好評榜首位。這些改造從未消解菜市場的市井本色,反而通過增設美食加工區、提供行李存放等服務,讓煙火氣與舒適度實現了完美平衡。這種升級既回應了青年們對完善消費場景的期待,更讓菜市場成為展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窗口。 當越來越多的菜市場成為文旅新地標,我們期待這種“煙火氣旅游”能走得更遠。既要避免過度商業化消解其本質,也要通過適度升級提升體驗品質。而對于每一位旅行者而言,在山川湖海的向往之外,不妨走進當地的菜市場,在一蔬一飯的鮮香中,讀懂一座城市最動人的模樣。畢竟,最動人的“詩和遠方”,從來都藏在熱氣騰騰的“煙火人間”里。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