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返鄉創業已經不再是以前那種逃離大城市的代名詞。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交通條件的便利、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家鄉也日漸成為返鄉人群創業的熱土。
在貴港,“95后”返鄉創業青年呂夢涵創辦的廣西夢三秋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年產值達1000萬元;創業20多年的戴露露帶著“荷文化”產品亮相2025年廣西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收獲眾多關注;從農村走出來的陳國創用合作銷售模式讓小農戶抱成“金拳頭”,去年為本地果農創下收入600萬元。
他們3人在貴港老家的成功創業,密碼就藏在對土地的深情與對資源的創造性轉化中。
對本土資源的極致挖掘,是他們成功的根。呂夢涵的榨油坊剛起步時,覃塘區家家戶戶種花生,卻因分散加工、缺乏品牌,好油賣不出好價錢。她深諳“本土即特色”的道理:保留物理壓榨的傳統工藝,這讓產品有了古法榨油的獨特標簽。戴露露的創業則始于對“荷城”閑置資源的發現。貴港每年夏季有上千畝荷葉自然枯萎,她跟著老農學習摘葉、曬制技藝,將廢棄荷葉開發成荷葉茶、荷葉面等多種產品,讓荷元素從景觀符號變成可消費的文化IP。陳國創創業時,抓住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難的關鍵矛盾,整合農戶的果園,依托供銷部門對接的大市場,成功讓貴港水果“跳”上了內蒙古、新疆人民的餐桌。這些實踐印證:老家的土地、手藝、文化,看似普通,實則是創業的富礦,唯有扎根本土、深挖資源,才能找到差異化的發展路徑。
創新思維的跨界融合,是他們突破瓶頸的橋。返鄉創業并非簡單復制舊模式,而是要用新視角重構資源價值。呂夢涵的創新在于將“傳統工藝+現代商業”的嫁接:她不僅改良榨油設備提升效率,還設計“夢三秋品牌形象+鄉土故事”的包裝,通過電商平臺將產品賣到全國。戴露露則玩出了“文化+產業”的混搭,從開咖啡廳時用荷花裝飾空間,到開發荷文化體驗項目,再到直播帶貨時講述荷葉采摘的鄉土故事,她讓產品超越了農產品的單一屬性,變成承載鄉愁的文化載體。陳國創的突破點是組織模式創新,他不僅為果農提供洗果包裝服務、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還牽頭建設冷庫解決保鮮難題,用抱團發展破解了小農戶難闖市場的難題。這種守正創新的智慧,讓老家的資源與時代需求精準對接,既保留了鄉土的根,又長出了市場的芽。
與社群共生的責任感,是他們行穩致遠的錨。返鄉創業的成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狂歡”,而是“一群人的共贏”。呂夢涵的榨油廠優先雇傭村里的鄉親;在戴露露的荷產業代工車間里,多名農村婦女通過靈活就業獲得穩定收入;在陳國創的牽線搭橋下,果農的水果賣出了好價錢。正是這種“小我融入大我”的格局,讓他們的創業項目獲得了社群的信任與支持,也讓事業有了更堅實的社會根基。
從呂夢涵的榨油工廠到戴露露的荷文化產業,從陳國創的果園到貴港鄉村振興的版圖,這些返鄉創業者的成功密碼清晰可見:他們以本土資源為起點,用創新思維做乘法,以社群責任為底盤,最終將老家的潛力轉化為發展的實力。
他們的成功印證了一個道理:返鄉創業的成功,不在于逃離家鄉,而在于讀懂家鄉;不在于追逐風口,而在于創造價值。當更多人像他們一樣,把對家鄉的熱愛變成創新的動力,把本土的資源變成發展的資本,貴港的土地上必將生長出更多充滿生機的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