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wǎng) > 首頁欄目 > 區(qū)域 > 南寧 > 正文 |
第十四屆中國—東盟(南寧)音樂周圓滿落幕 |
2025年10月31日 09:30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萬一鳴 編輯:潘登 |
|
視頻攝制:記者 萬一鳴 10月29日晚,為期六天的第十四屆中國—東盟(南寧)音樂周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舉行閉幕式暨交響樂作品專場音樂會。 閉幕式上,廣西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劉伯賢致辭并宣布第十四屆中國—東盟(南寧)音樂周閉幕。廣西藝術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謝斌宣布了第十四屆中國—東盟(南寧)音樂周論文評選結果。 本場閉幕音樂會由新加坡華樂團副指揮、新加坡國家青年華樂團指揮連汶華執(zhí)棒,廣西交響樂團首席、一級演奏員黃金瓔擔任樂隊首席。音樂會以多元交響作品為媒介,匯聚中國與東盟國家優(yōu)秀音樂創(chuàng)作,在廣西交響樂團演奏家們的精湛演繹下,每一部作品都如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在舞臺上熠熠生輝。 音樂會在新加坡作曲家王辰威的《融》中拉開序幕。作品融合東南亞各民族及西方音樂元素,樂思在交響語境中碰撞交融,展現(xiàn)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包容之美,奠定了整場“交流互鑒”的藝術基調。 王辰威《融》演奏現(xiàn)場。 中國作曲家陳牧聲的《那里,永恒的中國》是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的特別呈現(xiàn)。女中音歌唱家楊光深情演繹,與恢宏交響交織,以音樂回溯歷史、致敬英雄,傳遞出家國情懷的深沉詠嘆,兼具情感張力與歷史厚度。 陳牧聲《那里,永恒的中國》演奏現(xiàn)場。 李劭晟(中國)的《夢天》2015以中國古典文化意象為靈感,在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中融入對宇宙、夢想的哲思,帶領觀眾在音樂中“遨游天際”,展現(xiàn)了中國作曲家對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現(xiàn)代交響化表達。 李劭晟(中國)的《夢天》演奏現(xiàn)場。 鐘峻程(中國)的《春舞壯鄉(xiāng)》,該作品為嗩吶與交響樂隊而作,嗩吶演奏者錢蕊進行了精彩的現(xiàn)場演繹。作品將壯族民間音樂元素與交響樂進行創(chuàng)新性融合,嗩吶的嘹亮與交響樂隊的豐富層次交相輝映,生動描繪了春日的勃勃生機與民俗風情,是民族音樂現(xiàn)代化、國際化的生動實踐。 嗩吶演奏者錢蕊。 秦文琛(中國)的《大地音詩》,這部為笙、箏與交響樂隊創(chuàng)作的作品,改編自同名的室內樂作品,以中國民族樂器的獨特音色為核心,與交響樂隊共同譜寫“大地上,孤獨歌者”的詩意。 許舒亞(中國)的《百川歸海》2019以“百川歸海”的意象,隱喻文化的匯聚與融合。交響篇章中,音樂線條如江河奔涌,最終歸于浩瀚“樂海”,體現(xiàn)了中國作曲家對“和而不同”藝術哲學的交響化詮釋。 Piyawat Louilarpprasert(皮亞瓦特·盧伊拉爾普拉瑟特)(泰國)的《克爾克科姆》為鋼琴與交響樂隊而作,鋼琴演奏家Kerksakul Jaree(克爾克薩庫·賈里)的演繹充滿活力。作品展現(xiàn)了泰國音樂文化的獨特韻味,將本土音樂元素與鋼琴、交響樂的表現(xiàn)形式結合,為音樂周的“東盟視角”畫上了生動注腳。 鋼琴演奏。 這場閉幕音樂會不僅是音樂周的藝術收官,更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在音樂創(chuàng)作與表演領域深度交流的集中展現(xiàn)。多元的作品、精湛的演繹,讓“音樂無國界”的理念再次升華,也為中外音樂界的合作與友誼續(xù)寫了嶄新篇章。 據(jù)了解,本屆音樂周共邀請中外300多名音樂家,參演規(guī)模達500余人,在為期6天的時間內,舉辦了20場精彩紛呈的音樂會,以及中泰笙樂工作坊、論文評選、學術論壇、學術講座等理論交流活動,實現(xiàn)了藝術盛宴與思想碰撞的完美結合。多場音樂會走出傳統(tǒng)劇場,深入民歌湖大舞臺、三街兩巷人民劇院等南寧地標性建筑舉行,將高雅藝術送到市民家門口,極大地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