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科教 > 正文 |
6名廣西故事青年講述官的故事,何以打動人心? |
2025年10月23日 09:43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黃玲娜 實習生 王 思 阮小桐 編輯:黃玲娜 |
|
秋日的南寧暖意融融,青年們笑容燦爛,海報上“青春接力 賡續友誼”的標語在陽光照耀下格外醒目。來自中國與東盟多國的青年代表手拉著手步入廣西醫科大學會場,他們在思想的碰撞與情感的交融中,共敘中國—東盟青年情誼。 10月18日,2025年中國(廣西)—東盟青年手拉手活動在南寧舉行。6名新聘廣西故事青年講述官依次登臺,他們中有深耕AI領域的中國企業家,有守護生命的醫學從業者,有用歌聲架橋的藝術追求者、有深耕教育的文化使者。他們用樸實的語言、鮮活的事例,講述了中國與東盟在人工智能、文化交流、衛生健康、教育合作、青年發展等領域合作共贏、守望相助的親身經歷。 他們的故事何以打動人心?答案,藏在每一份堅守、每一次付出、每一段跨越山海的情誼里。
中國—東盟青年手拉手,心連心。 (主辦方供圖)
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生合唱團獻唱《陸海之歌——廣西非遺海歌》。(主辦方供圖) 技術破壁,中國企業家用AI架起連心橋
“這副重量僅有61克的AI智能翻譯眼鏡,能支持超百種語言實時翻譯,東盟小語種識別率達95%以上。”廣西故事青年講述官的分享會上,邁越科技副總經理黃有章手持自己團隊研發的“小裝備”激情講述著,現場響起陣陣掌聲。作為土生土長的廣西青年,他的故事里,藏著為廣西AI產業“鏈接前沿、服務東盟”貢獻力量的初心。 2011年,還在河池學院求學的黃有章,在學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維護多媒體設備時,經常遇到東盟留學生因語言不通面對操作界面犯難的場景。“如果能有簡單的工具打破語言障礙,該多好?”這個念頭,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隨著廣西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這顆種子逐漸生根發芽。2015年加入邁越科技后,黃有章跟著團隊跑遍廣西邊境口岸,親眼目睹了商戶們用手勢與東盟客商談生意的窘境。“一定要做‘能戴在臉上的翻譯工具’!”這份決心,讓他踏上充滿挑戰的研發之路。起初,黃有章與團隊想基于現有翻譯模型進行優化,卻發現東盟小語種語料數據極度匱乏——而語料庫,正是AI翻譯技術的基石。 為了筑牢這塊基石,黃有章牽頭推動邁越科技與河池學院、廣西科學院等單位合作,不斷推進“中國—東盟多語種語料庫”建設。他帶著團隊深入社區、口岸、跨境市場,收集日常對話、專業術語和文化習俗相關語料;更遠赴泰國曼谷、柬埔寨金邊,和當地老師一起整理教材詞匯……從“一張語料卡”到“億級語料庫”,從60%到90%以上的翻譯準確率,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付出。 隨著研發的深入,核心技術難題也接踵而至。光波導顯示技術、低功耗芯片研發等需求,廣西本土技術儲備難以滿足。怎么辦?黃有章另辟蹊徑,走“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路徑。他帶著東盟小語種語料庫和市場需求報告,一次次飛往北上廣,找到研發中心對接。廣西緊鄰東盟的區位優勢,則要求他們精準把握市場需求——如越南高溫高濕環境對設備防水防潮的要求,泰國和馬來西亞多民族聚居對多方言兼容的需求等。這些細節,通過邊境商戶、東盟留學生、跨境企業的實測不斷優化。 2025年,AI智能翻譯眼鏡成功量產。在第二十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看到企業家與東盟國家客戶使用這副眼鏡順暢交流時,黃有章更加堅信:科技不是實驗室里冰冷的機器,而是校園里留學生的笑容,是邊境商戶簽下訂單時的激動,是東盟青年眼里的光。“廣西人工智能發展之路,不只是技術之路,更是服務之路、合作之路。”他的話語里,滿是廣西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教育啟航,柬埔寨青年的留學夢
“來中國之前,我從沒想過,小時候的夢想真的能實現。”廣西民族大學柬埔寨留學生林明德的講述,樸實而真誠。他是分享會中,唯一一名用英語講述的廣西故事青年講述官,而這背后藏著一段曲折的求學故事。 林明德從小熱愛中國文化,卻因經濟條件受限,遲遲沒能系統學習中文。來到中國之前,他曾在柬埔寨做了5年小學英語教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通過社交媒體了解到相關留學政策后,便鼓起勇氣報名考試,最終幸運地踏上了中國土地。 來到廣西,林明德感受到滿滿的溫暖。“中國朋友都很熱情,只要大膽開口,就能收獲真誠的友誼。”這份包容,讓他迅速融入新環境。 選擇學習國際商務專業,則源于他對兩國經貿合作的敏銳洞察。“中國連續12年穩居柬埔寨最大貿易伙伴地位,雙邊貿易額持續高速增長。”他深知,熟悉兩國語言、文化和商業規則的人才,未來能為雙邊合作貢獻更多力量。 “也許,未來我也可以在跨國公司、外向型企業或外貿公司擔任商務談判代表、外貿業務員等職務,也可以在政府單位或金融機構從事相關工作。”林明德信心滿懷。 作為柬埔寨青年大使,林明德曾代表廣西民族大學留學生參加“中日韓—東盟青年大使項目”,通過學習和交流,他對各國的青年交流、民心相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今年是柬中建交67周年,我們早就是好朋友了,我們的友誼也會一直好下去。”即將畢業的林明德躊躇滿志,“我會用所學的知識,促進兩國友誼長存。” 仁心無界,老撾醫生的生命諾言
“醫學沒有國界,生命沒有界限。”廣西醫科大學老撾留學生蘇麗萬的一番話,讓現場觀眾熱淚盈眶。她的故事,關于生命、希望與中老情誼,關乎一名醫者的初心與堅守。 來中國之前,蘇麗萬在老撾一家地方醫院的血液科工作。那里醫療資源匱乏,缺少先進設備與特效藥物,許多地中海貧血患兒只能靠頻繁輸血維持生命。“我永遠忘不了病房外母親無助的淚水,忘不了病床上孩子失去希望的眼神。難道沒有更好的救治方法嗎?”這個疑問,讓她下定決心出國深造,尋找拯救生命的希望。 跨越山水來到廣西醫科大學,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全新的教學方式一度讓蘇麗萬倍感壓力。但導師和同事們的關懷,讓她迅速適應——他們不僅教她分析復雜病例,更教會她傾聽病人心聲,讓她明白“醫學不僅要治療疾病,更要看見病人背后的家庭與人生”。在這里,蘇麗萬感受到醫學的溫度與托舉生命的力量。 在中國學習期間,老撾女孩妮娜的故事讓蘇麗萬震撼不已。這名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在老撾四處求醫無果后,通過中老醫療合作來到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蘇麗萬作為實習醫生,全程見證了這場與死神的賽跑——從強化療到干細胞回輸,再到抗感染、抗排異期,中國醫護人員夜以繼日的守護,最終讓妮娜重獲新生。 “當妮娜穿著新衣服微笑出院,她的父母喜極而泣時,我找到了答案。”蘇麗萬說。如今,越來越多東盟患者慕名來到中國,“相信廣西醫科大的醫生”成為他們共同的心聲。 “醫學的真正意義,不只是治愈一個病人,更是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帶去希望與未來。”AI與遠程醫療的發展,讓蘇麗萬看到了醫學跨越山海的力量——廣西的醫院用AI影像分析系統快速精準診斷,通過跨國遠程會診平臺為老撾偏遠地區患者提供幫助,這些都讓她深受觸動。 “未來,我要把在中國學到的技術和理念帶回老撾,推動血液病防治體系和遠程醫療建設。”蘇麗萬的眼中充滿堅定,“希望讓更多患者被看見、被救治,讓老中友誼在醫學領域綻放更絢爛的光彩。” 歌聲為紐,馬來姑娘的跨海知音
“歌聲好似一條紐帶,能拉近心靈的距離。”廣西藝術學院馬來西亞留學生李鎵妏的講述,伴隨著一首馬來西亞民歌的優美清唱,在會場中回響。 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而來,李鎵妏用歌聲搭建起中馬文化交流的橋梁。她還記得第一次在中國—東盟學生才藝晚會上演唱馬來歌曲時,臺下觀眾欣賞與鼓勵的眼神,讓她堅定了用音樂傳遞文化的決心。 2025年“三月三”國際民歌邀請賽上,李鎵妏演唱的馬來西亞歌曲與中國民歌斬獲獎項;在媒體采訪中,她向中國朋友介紹馬來西亞的美食與美景;在“中國—東盟青年主播創造營”中,她和伙伴們走進欽州中馬產業園,直播推銷家鄉的貓山王榴蓮,切身感受兩國貿易往來與文化交融。在這里,李鎵妏的舞臺不斷拓展,多場中國—東盟文藝演出活動中,都響起了她的歌聲。 最讓李鎵妏難忘的是今年4月,在“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閉幕式暨“2025大地飛歌”活動中,她與中泰歌手共同演唱了中文經典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這次演出證明了我的努力方向,更讓我明白,文化是連接各國青年最牢固的紐帶。” “南寧的朋友和這里的天氣一樣都很熱情。”李鎵妏通過歌聲收獲了友誼,也對南寧綠城有了更深的認識。“南寧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在這里到處都可以看到馬來西亞的商品和美食,還有很多的綠植,和我的家鄉有很多相似之處,我非常喜愛它。”她說。 即將畢業,李鎵妏告訴記者,她將帶著在中國收獲的友誼與感動回到馬來西亞,繼續用歌聲傳遞廣西的韻律,也讓更多的中國朋友聽見來自馬來西亞的真誠回響。 夢想作畫,做中泰文化的調色師
“我與中文的緣分,始于少年時一個關于中國的彩色夢想。”廣西師范大學泰國教師魏冰彥的故事,要從十幾年前留學廣西時說起。 2014年,懷揣著對中國的 “彩色夢想”,魏冰彥來到桂林,走進廣西師范大學。“濱江路的綠意、龍隱路的紅韻、漓江的煙雨、桂花的香氣,都深深打動了我。”在這座成為魏冰彥第二故鄉的城市里,他不僅收獲了碩士學位,更感受到中國的溫度與文化的魅力。 畢業后,魏冰彥曾在廣西外國語學院擔任泰語外教,幾年后,他選擇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如今,他在廣西師范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工作,兼顧國際學生管理與教學任務,成為中泰文化交流的“調色師”與“橋梁搭建者”。 在生活中,他是留學生的貼心人——學生生病住院,他協助對接保險公司、安排陪護,直到學生康復;在教學中,他是傳道授業者——給泰國學生上中泰翻譯課,給中國學生講基礎泰語,播下跨文化交流的種子;在文化交流工作中,他往返中泰兩國,用泰語向家鄉學子講好中國故事,用中文向中國師生講好泰國故事。多年來,他每年還在學校主持泰國文化日活動,策劃文藝演出,期間還參與“云游桂林”項目,通過云端讓各國朋友感受桂林山水與中國文化。 “上百名泰國學生通過我們的努力來到廣西師大追尋夢想。”對此,魏冰彥自豪地說。從懷揣夢想的留學生,到穿梭于兩國之間的教育工作者,他深知青年“手拉手”的力量,源于真誠交流與互助的情誼,更源于對彼此文化的尊重與欣賞。 青年是未來最鮮活的顏色,是最富創造力的畫筆。“當中國與東盟青年的青春色彩相遇、相知、相融,定能繪就更壯麗的畫卷!”魏冰彥說。 各美其美,越南學子的多彩舞臺
“對我而言,廣西不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是新的人生起點。”來自越南的廣西大學留學生蒙慶傳說,她在文化交流中收獲了成長。 2023年,帶著對知識的渴望,蒙慶傳踏上廣西這片熱土,在這里學會了用中文自信表達,找到了在多元文化中的位置和青春的方向。大一暑假,蒙慶傳抱著鍛煉的心態參加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意外斬獲全國一等獎。這次經歷讓她格外驚喜,也鼓勵她在更多舞臺上展示自己。她說,自己會去到村寨里,欣賞壯錦織造與民族舞蹈,體會“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也會在中越文化交流座談會上,分享越南春節習俗,收獲理解與靈感。 在2025年“三月三”國際民歌邀請賽上,蒙慶傳身著越南奧黛,先用母語唱家鄉歌謠,再用壯語演繹《山歌牽出月亮來》,最終獲得“最佳民歌傳承獎”……就這樣,一次次舞臺展示讓她找到了文化交流的途徑。 “文化交流無需翻譯,一首歌就能打開心門。”蒙慶傳感慨道。2025年5月,她參加越南青年 “紅色研學之旅”,在《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讀書分享會上深受觸動,更加明白腳踏實地學習的重要性。而參與“在桂東盟留學生走進廣西人大”“中越友好交流活動”等經歷,更讓她堅定了未來推動中國—東盟青年交流的方向。 這段求學經歷,讓蒙慶傳切身感受到中國與東盟的緊密聯系。她認為,在這樣的交流與合作中,自己的青春被賦予了更深的意義:“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開闊的眼界,希望能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