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滾動新聞 > 正文 |
百色農民畫里的新農村 |
2021年05月18日 08:12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張天韻 編輯:潘曉明 |
|
《壯鄉健身場》 黃新臘/作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張天韻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革命老區百色農民畫家情不自禁地揮動畫筆,傾心創作,把農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感情傾注在筆墨中,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圖景鋪陳在色彩斑斕的長卷上…… 1 鄉村巨變感黨恩 “有一天傍晚吃了晚飯出來散步,看到夕陽下健身場里老老少少那綻開的笑臉,我靈感就來了。”百色靖西舊州村農民畫家黃新臘談及自己創作《壯鄉健身場》的感受,難掩內心的喜悅。“以前村里很窮,一年吃不上幾回肉。沒有一條好路,下雨就得踩著泥巴走。路不好走,也沒路燈,天一黑就沒有人出門了。”黃新臘回憶道,又欣慰地說,“這幾年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村里蓋起了兩三層的小洋樓,鋪上了平坦又整潔的水泥路,還建起多個籃球場與健身場,一到晚上到處亮堂堂的,不時傳來歌聲笑聲。” 2020年12月,隨著最后3個貧困縣順利“摘帽”,老區百色揮別延續千百年的絕對貧困。百色畫家們用手中的畫筆,勾勒出百色脫貧攻堅圖景。在今年4月30日廣西書畫院舉辦的“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百色農民畫展”上,125幅優秀作品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傾注其中,有描繪百色農民脫貧摘帽后小康農家幸福生活的情景,有攻堅克難的動人故事,有山清水秀的美麗鄉村……這些作品,源自農民畫家對自己身邊生活的深入觀察。 作為百色農民畫新生力量的代表,年輕的農民畫家黃新臘的作品《壯鄉健身場》,用原色補色,加上夸張的表現造型,使畫面極富律動感和視覺沖擊力,表現了百色農村發生巨變、農家過上好日子、老人小孩在健身場鍛煉身體的生動景象,記錄下當地農民幸福生活的場景。這幅作品入選參加全國農民畫展。 今年喜迎建黨百年,百色農民畫家們積極尋找時代選題與農民生活的“共振點”,自發創作出一批色彩絢麗飽滿、真摯樸實的畫面,生動記錄百色農村新變化、新面貌,飽含了農民畫家對黨的深情,寄托著新時代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脫貧之喜入畫來 展廳里,來自靖西龍臨鎮偕樂村新文屯的農民畫家岑友創作的描繪家鄉荔枝豐收的畫作《紅紅火火過日子》吸引不少觀眾觀賞。畫中一家三口滿懷喜悅心情迎接豐收年。近年來,百色農民在政府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種植荔枝實現了高產量和高收入,成為農民攻堅脫貧、發家致富的好路子。 看到自己的畫作被欣賞,曾是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岑友很高興,他說:“盡管從小愛畫畫但以前家里很窮,連一支畫筆都買不起,只能用木炭畫畫。現在想畫什么就畫什么。”他種過地,打過工,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參加了農民畫培訓班,后來還開了自己的工作室。 堅守終于迎來“豐收”。“我的第一幅農民畫就獲得了全國農民畫優秀作品獎,這可是靖西幾十年來‘零’的突破!”岑友興奮地說道。如今,他不僅脫了貧,畫作還“飛”到了海外。用他的話說,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 同樣嘗到致富甜頭的,還有今年58歲的農明芳,他的一幅《新被》曾經榮獲全國農民畫展二等獎,“這是百色農民畫第一次榮獲國家級大獎。”農明芳自豪地告訴記者。 “學畫畫很辛苦,但很有樂趣。”農明芳在漫長的求師學藝路上,孜孜不倦,繪畫藝術得到很大提高。隨著百色農民畫名聲漸起,也為他帶來了更多的出路。 “富裕起來的農民精神需求越來越高了,給我們創造展示平臺和發展機會,如今,美麗鄉村建設墻繪、各類裝飾畫,為機關單位、校園美化綠化創作等等,我們大小工程一個接一個,收入越來越高,現在有房有車,日子過得好,這都得感謝黨的好政策!”農明芳說道。近幾年,他憑借繪畫承接彩繪工程,在百色市區里買了一棟樓,還成為百色農民畫的中堅力量。 3 鄉土生活記錄者 生活中有畫,畫中有生活。百色農民畫家生活在“山水邊城、錦繡壯鄉”,壯鄉、邊關、老區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以及脫貧致富帶來的由衷喜悅,給了他們智慧、靈感和創作欲望。他們用畫筆訴說、抒懷,表現他們的情懷與追求。 為了把百色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中國農民畫之鄉”,近年來當地政府將農民畫視為本土文化的重要特色來加以扶持,在自治區、市文聯、美協等部門的指導下,已經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農民畫家隊伍。 如今,百色農民畫家創作隊伍逐漸壯大,趙大宜、黎程學、農明芳等老畫家煥發青春,同時也涌現黃新臘等10多名青年畫家,為百色農民畫注入新鮮血液。其中,有32人加入了省級美術家協會,57人加入了市級美術家協會。在新老畫家的共同努力下,百色農民畫成果頗豐,所創作的作品不少在全國、省區大展中獲獎,有的還被國內外公立機構或者私人收藏。 “以靖西壯族農民畫為代表的百色農民畫能走到今天,我認為是緊扣壯鄉、邊關、老區的地域特征,同時發揮自己的藝術個性,這是其中最大的特點,這也是其能夠健康發展的原因。”廣西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謝麟說,“藝術的使命就是要得到人心、啟迪人心、感化人心。農民畫家發自內心對黨的感恩之情,才讓作品深入人心,讓觀者為之感動”。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