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7日電 題:基層足球的副產品
新華社記者馬邦杰 肖世堯 張逸之
北國隆冬時節,閩南大地一片蒼翠。夜幕降臨,南安市內沿著穿城河流而修建的武榮公園內點亮了燈光,一群穿著統一深藍色球衣的孩子在踢球。
球場內有一男一女兩名教練帶著孩子訓練。男教練指著一個身穿23號球衣的孩子對記者說:“他有足球天賦。”
這是南安市眾匯興邦俱樂部組織的課外足球培訓。這家成立于2017年的俱樂部是南安市唯一的一家青訓俱樂部,主要有兩項業務:培訓普通孩子和培訓精英人才。
南安石板材商人高炳江把兩個孩子都送進了這家俱樂部的普通培訓班。每個孩子每個學期交費700元,每周參加一次訓練,每次一個半小時,平均每次訓練約40元。俱樂部為孩子提供服裝。
高炳江說,他讓孩子踢球是為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現在經濟發展了,大家富裕了,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如果孩子不踢球,就會在家玩手機。踢球能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他說。
南安市足協從各學校選出的足球苗子,也交給眾匯興邦俱樂部培訓,所有費用都由足協負責。
從2005年成立至今,南安足協15年間在普及足球的同時,也一直在探求足球人才的合理培養途徑。他們力爭培養出南安足球歷史上第一位職業足球球員或女足國腳。
足球人才,是從草根足球提萃出來的精華。普及是基層足球的主業。精英人才是副產品。如何打造好這個副產品?南安足協所面臨的這個問題,也是目前限制中國足球發展的瓶頸。
比南安足協晚成立兩年的陜西志丹足協,用時13年等來第一名在中甲賽場亮相的志丹球員——付杰。他小時候在志丹足協那里接受較為專業的足球培訓,隨后輾轉到外地上足球學校、進入職業俱樂部梯隊,層層突破,最后躋身一線隊。
困擾南安和志丹足球的一大問題是,他們缺少成熟的社會專業青訓機構。南安現在只有一家青訓俱樂部,但教練團隊力量薄弱。志丹一家都沒有。
全國各地很多青訓俱樂部都面臨場地難題。南安足球沒有這個問題。眾匯興邦俱樂部獲得當地足協的大力幫扶和支持,尤其是在場地方面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南安足協在武榮公園有兩塊足球場,免費提供給這家俱樂部使用。
“俱樂部從來不擔心沒有場地,因為場地從來就不是問題。”南安足協常務副主席張小彥說。
但南安足球現在缺乏的是擁有青訓技術和經驗、管理規范的青訓俱樂部。另外,培養精英人才,還需要一個競賽體系。足球人才是靠大量的高質量比賽磨煉出來的。
南安足協成立只有15年,當地足球畢竟缺乏積累和底蘊。教練等技術人才可以高薪引進,但搭建一個精英足球的比賽體系卻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
南安足協對此認知也很清晰。他們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基層足協的主業是組織大眾踢球,這點南安足協已經做到了實處。但要經營“精英人才”這一副產品,他們還需從長計議。他們相信這是個因勢利導、水到渠成的結果,不會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