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有句名言,羅馬帝國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靠武力,第二次靠宗教,第三次靠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滅亡而消亡,宗教隨民眾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走入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對于地方立法來說,必須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回望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織起草法規案6件,審議法規案17件,通過12件,審查批準設區的市法規18件、自治縣單行條例3件,審查報送備案的規章、規范性文件82件。進入2021年,將繼續加強經濟領域、社會管理領域等多個領域的立法工作,同時強化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
法者,治之端也。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法治中國建設正在提速。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同樣需要以高質量的立法工作,打造法治廣西,積極回應市場需求和民眾呼聲,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廣西治理現代化。
地方立法,絕不是為了立法而立法,而是要突出地方特色,解決實際問題。為此,首先要堅持科學立法,讓法律內容反映廣西實際,也讓立法過程和方法科學化;要堅持民主立法,提高立法的民主化水平,拓寬公眾參與立法的渠道和途徑,廣泛聽取各種利益群體的意見;同時,還要堅持依法立法,堅持立法行為和立法內容的合憲性、合法性。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出臺《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修訂《北部灣經濟區條例》……通過高質量的立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規范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在法治框架內調整各類市場主體的利益關系,構建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打造出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將為廣西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同樣,針對疫情帶來的全新考驗,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研究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強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對涉及民法典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清理,促進上位法在廣西更好實施與執行……凡此種種,都是強化法治廣西建設、推進廣西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都離不開法治,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期待法治廣西,能夠實實在在增強廣西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