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商發展,快遞包裹逐漸增加,部分快遞員超負荷工作。據中國郵政快遞報發布的《快遞員生存報告(2019)》顯示,有近兩成從業人員工作12小時以上,75.07%的快遞從業人員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自治區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期間,政協委員關注快遞員群體生存狀況,建議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快遞員群體優惠政策,改善該群體的生存發展環境。(2021年1月21日 南國早報客戶端)
眼下,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快遞正成為一種方興未艾的新興業態。物流快遞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滿足了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很受人們歡迎。然而,現實中他們的生存環境并不是很樂觀,比如勞動量大、收入低、用工不規范,甚至在子女入托、上學方面也遭遇著種種壁壘。面對這些困難,我們必須高度重視。
首先,要對快遞行業實行市場準入制度。眼下一些地方對快遞執業資格要求過低,不管什么單位和個人,似乎都可以從事快遞行業。這種做法,雖然解決了一些人的就業問題,滿足了不同的市場需求,但也暗含風險。有的快遞公司幾天不到就關門歇業,導致一些快件積壓甚至丟失,給用戶造成損失。
其次,要建立嚴格的用工制度,切實維護快遞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目前,大多數快遞公司實行的是計件工資,即送一件快件拿一定提成,這種用工制度容易導致快遞從業者利益受損。快遞公司與勞動者沒有書面合同,一旦出現勞資糾紛,勞動者很容易陷入維權難的境地。
再次,要建立快遞從業人員意外傷亡賠償制度。快遞是具有一定風險的行業,由于時間限制,很多快遞人員搶時間、趕速度,甚至冒險闖紅燈,在此情形下很容易發生各種意外。筆者注意到,這幾年快遞從業人員因意外而死亡的不在少數,一旦出現傷亡事故,在工傷認定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短板,亟須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就是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目前看來,化解快遞從業人員生存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多方聯動、多管齊下,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充分保障快遞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彰顯社會文明和進步。(李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