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未摘帽貧困縣教育扶貧顯成效——
澆灌希望之花 點亮未來之路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莫 迪 蔣 堯
“家長們發現,只要讀了書,哪怕只是念到中職,都能給家里帶來很大改變。”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尤齊小學位于群山深處,從教37年的校長盧立彭談起貧困群眾對子女教育態度的轉變很有感觸。
教育改變命運,成了群眾的共識。
“我們村沒有一名輟學學生。”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杰興告訴記者,“很多家長去縣城務工,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
澆灌希望之花,點亮未來之路,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好手段。
先扶教育之貧
今年教師節,都安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收到了一封清華大學的特別感謝信,學校連續33年有人考入清華大學。而都安瑤族自治縣是廣西8個掛牌督戰貧困縣之一。
走進該縣永安鎮永安中學,教學樓、宿舍樓、塑膠操場等煥然一新。校長梁世植告訴記者,除了硬件設施的改善,政府還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提高教師待遇,年輕的老師也愿意留在鄉鎮工作,教師從2015年的70名增加到今年的120名。
“教育扶貧的效果立竿見影,家中有孩子考上大學,就意味著這個家庭要脫貧了。老大做榜樣,弟弟妹妹跟著學。一個屯有一戶考上大學,其他的也會跟著。”永安鎮黨委書記藍力斌說。
目前,都安瑤族自治縣已經建立和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無縫銜接的資助體系,實現貧困學生“應納盡納、應助盡助”。
藍力斌說,考不上高中的同學,基本上也會選擇讀中職院校,畢業后對口幫扶的深圳市寶安區會安排就業。政策的保障,給學生和家長吃了“定心丸”。
走進來走出去
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仫佬家園”旁,坐落著一所建筑風格極具仫佬族特色的現代化小學——羅城·深圳實驗小學。
小學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援建項目,自2018年9月投入使用以來,已有2560戶移民搬遷戶和近萬周邊居民的子女入學。
校長蔡讛琳說,小學規劃之初就是按照深圳標準建設的,融入深圳元素,讓深圳速度、深圳精神在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六年級的羅雨珊老家在馬寨鎮,跟其他同學不一樣,是個“返鄉人”。羅雨珊的父母原在廣東打工,她五年級之前都是在廣東讀書。得知老家的教育條件和就業環境極大改善,父母帶著她回到了羅城。
在隆林各族自治縣羅湖幼兒園,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劉院英目前正忙著給幼兒園建章立制。這所幼兒園總投資2800多萬元,其中來自深圳羅湖區的對口扶貧協作財政幫扶資金就達2000萬元。
羅湖幼兒園也是鶴城新區安置點的配套設施,全園451名孩子,299名來自貧困戶。
自對口支援樂業縣以來,深圳市鹽田區先后選派19名骨干教師赴樂業開展支教。在該縣教育局局長楊秀立看來,廣東的援助不僅讓一座座新校舍拔地而起,也提升了學校軟實力。樂業縣的教師被送往深圳培訓,提升了綜合教學水平。
走進來與走出去,同樣重要。
夢想從大山啟航
“最美的建筑是學校,太難得了。”9月16日上午,中央媒體記者走進樂業縣同樂鎮中心小學,感慨連連。
在五年級學生王小娟看來更直觀:“我以前的學校還沒有現在學校一棟樓大。”
在這里,孩子們的笑臉是真摯的,背后更是夢想的生長。
“我現在開始學舞蹈,希望有一天能登上大舞臺。”王小娟說。她家是易地搬遷戶,為了安排搬遷戶及縣城周邊的孩子入學,這所學校應運而生,目前已接納7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入學,是樂業縣近年來為教育所做的最大民生工程。
學校還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開設社團課,如男女足球隊、男女籃球隊、鼓號隊、科技小組、故事小組、書法小組等,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
這樣的興趣活動,為孩子們打開了另一扇窗。
在大化瑤族自治縣民族新城·深圳小學,來自深圳的支教教師李瓏佩說,學校正與深圳方面合作舉辦同讀一本書活動,深圳那邊能讀到的書,這邊也能讀到。
在尤齊小學,每年春節,從這里畢業最終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孩子們,都會給村里辦一臺特殊的春節聯歡會,讓村民們通過聯歡會更了解大山外的世界。現在,越來越多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貧困子弟走出了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