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引領千帆競 聚力發展固根基
——近年來我市基層黨建工作亮點掃描
本報記者 朱新華
近年來,我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固本之策、長遠之計,大力實施“先鋒先行”黨建工程,亟力釋放“海邊山”區域優勢,深入推進“一村一鎮”示范工程建設,打造“濱海黨建示范帶”、“堡壘固邊”黨建長廊、“十萬山下黨旗紅”黨建品牌,以“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年接著一年干,推動全市基層黨建工作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海邊山”特色品牌激活黨建紅色引擎
初夏時節,陽光早早就鋪在了海面上,港口區光坡鎮紅沙網箱養殖協會黨支部那塊“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牌匾顯得分外明亮。
這個于2010年4月在廣西北部灣地區成立的第一個“海上黨支部”,如今已有黨員12人,協會會員53人,輻射服務養殖戶646戶,帶動群眾發展網箱養殖120畝1800多箱,年產值達6300萬元;蠔排1.8萬畝,年產值達17億元,鱸魚、大蠔、石斑、蝦、蟹等水產品遠銷韓國、菲律賓、伊朗等國家。
這是我市結合海、邊、山優勢深入打造特色黨建品牌的一個縮影。在沿海一帶,防城港市結合臨港工業、休閑漁業、濱海旅游等特點,實行沿海地區黨組織聯動合作、連線連片開發優勢產業,突出打造東以港口區紅沙村“海上黨支部”、南以防城區白龍村“漁村黨支部”、西以東興市竹山村“漁家樂黨支部”為主線的“濱海黨建示范帶”,引領沿海基層黨組織激發活力,帶動海洋產業蓬勃發展。
結合邊的優勢,我市積極開展對越交流,努力打造“國門黨建”品牌,重點推進口岸聯檢、旅游、公安、司法等部門黨組織與越方對口部門結對建立“友好黨組織”。同時,在邊境3鎮19村開展愛國護碑、締結友好村等活動,打造“堡壘固邊”黨建長廊,目前已有7個村與越南比鄰村屯締結為友好村屯。
十萬大山曾是制約當地發展的一個重要地理因素,但也蘊含著發展的“催化劑”。防城港市結合十萬大山扶貧攻堅、脫貧致富任務,以建強基層黨組織班子為核心,以發展山區特色產業為支柱,大力打造“十萬山下黨旗紅”黨建品牌,重點建強100個產業黨支部、培育1000名黨員創業標兵、帶領1萬戶群眾致富,實行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大力培養“雙帶雙強”型黨員,實行“產業+支部+黨員+農戶”的帶富模式,形成“一戶帶十戶,十戶帶一組,一組帶一片,一片興一業”的良好格局。
“三個年”活動載體激發基層黨建活力
近年來,我市堅持分領域、分類別施策,分層次、分責任落實,創新開展“機關黨建提升年”“村黨支部建設年”“兩新組織黨建鞏固年”等三個年活動,激發基層黨建工作活力的同時,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升。
我市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經過努力,90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相繼轉化提高;大力開展“幸福社區”創建,按“三網四聯五達標”的目標要求,投入資金7500多萬元,建成使用社區服務活動場所29個;高標準謀劃實施城市基層黨建“六大提升”工程,建成啟用防城港市新時代黨群服務中心,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創建“一社區一品牌”活動,“愛心超市” “健康驛站”“放學吧”“微心愿”等一批社區服務品牌,讓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變得更有溫度;創新載體增強國企黨建,聚焦主業、黨旗領航,“黨旗飄揚在路上”等一批國企黨建特色亮點為企業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時,鞏固提升“兩新”組織黨建,推進“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兩新”組織黨組織覆蓋率、單獨組建率連續三年全區領跑,黨組織單獨組建率52.68%,高出全區平均32.59個百分點。《廣西東興市探索“黨旗領航·電商扶貧”工作實踐》榮獲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優秀案例;在全區率先推行“兩新”黨組織《三冊三臺賬》規范化建設,實現全領域覆蓋;廣西最大的民營企業盛隆冶金公司黨委等15個黨組織被列為自治區、市兩級黨建工作示范點。
“一村一鎮”示范工程打造城鄉發展新格局
“一村一鎮”示范工程建設是“先鋒先行”黨建工程的核心內容,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全市三批11個示范鄉鎮、79個示范村的建設。通過深化拓展農村基層黨建的示范帶動,集中人力、資金、項目等資源,推進全市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一體、產城互動、和諧有序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目前,全市共籌集資金3億多元,打造的8個示范鄉鎮、52個示范村屯以及60多個生態休閑農業、中草藥種植等村級扶貧產業初顯成效。
在推進“一村一鎮”示范工程建設中,防城港市精準融入黨建主題,凸顯亮點打造品牌。立足沿海、沿邊、山區實際,及各地方人文、民族風情等不同特點,精心打造了“海上黨支部”“十萬山下黨旗紅”“國門黨建”“沿邊黨建示范帶”等一系列特色主題黨建品牌。同時,著眼于供給側培育特色小鎮經濟的發展思路,重點挖掘歷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邊關文化等基因,形成了“東興邊貿商業街”“那良古鎮”“江平古鎮”“那厚古村”“簕山古漁村”等一大批特色品牌;搭建村黨組織和黨員先鋒平臺,推行“黨建+”模式,采取“支部+基地”“支部+產業”“支部+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將農村基層黨組織納入農村發展鏈條,帶領群眾發展致富。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注重黨建引領作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建立健全黨組織機構,完善村民議事機制,推行“一組兩會”制度,采取“三議兩公開一監督”“三會一體”等屯級黨建新模式,通過發放宣傳資料、串門談心、專家宣講等方式開展規劃管理宣傳,提升群眾知曉度、認可度。黨員帶頭支持參與建設,特別是農村黨員帶頭集資讓地、帶頭拆除舊房、帶頭動員廣大群眾參與“一村一鎮”示范工程建設,并協調解決了道路硬化、房屋拆遷、環境整治、土地流轉工作中涉及群眾利益等急難問題。
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
我市深入抓好基層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工作,積極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積極落實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實施書記約談、部門督導機制,全市貧困村集體發展基金落實率和使用率均達到100%。統籌專項財政產業扶貧資金,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村企合作,盤活資產,多元投資助推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018年全市308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標。
同時,加強鄉村干部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新一屆村(社區)“兩委”干部,選拔12名碩士和181名有拼勁、有經驗、能吃苦的干部進入鄉鎮領導班子。精準選派713名優秀機關干部擔任第一書記、工作隊員,駐村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全市實現所有行政村(社區)全覆蓋。
積極開展村黨組織“星級化”、黨員“積分化”管理,在全區農村基層黨組織評星晉級工作中,共有21個被評為五星級、31個被評為四星級、43個被評為三星級基層黨組織。建立全市農村黨員積分動態管理平臺,強化積分結果運用,創新實施黨員積分“三掛鉤”機制,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每日匯報》和《中國改革報》刊發了相關經驗做法。健全基層黨組織機構,完善村民議事機制,推行“一組兩會”制度,建立“三議兩公開一報告”“三會一體”等屯級黨建新模式。目前,全市投入160多萬元在貧困村建設了82個“先鋒工作站”,筑起脫貧攻堅“紅色堡壘”。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我市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強化擔當,真抓實干,銳意進取,全面推動新時代基層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構建防城港海邊山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南向門戶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提供堅強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