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陳白)日前,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及相關機構在廣州召開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優秀案例發布會,集中發布了非遺與旅游融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實踐、傳統工藝振興三個方面的優秀案例,貴州共有4個項目入選。
貴州省入選的4個項目分別為:
非遺與旅游融合優秀案例——貴州凱里:非遺與旅游融合推動麻塘精準扶貧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貴州省丹寨縣苗族蠟染技藝、貴州省石阡縣“石阡說春”
傳統工藝振興案例——貴州苗繡企業舞水云臺的運營之道
全國共有10個案例入選非遺與旅游融合優秀案例。其中,“貴州凱里:非遺與旅游融合推動麻塘精準扶貧”所涉及的麻塘村,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龍場鎮。麻塘居住著一群頭戴射日紅纓帽的人,自稱“(亻革)家”,傳說是后羿的后代,他們散居在凱里西北魚洞、龍場各鄉,僅1萬多人口。麻塘是一個典型的革家村寨,寨中村民平時務農,閑時做蠟染、繡花衣。
亻革家蠟染,古樸大方,花紋別致,多數表現大自然的雄虎猛獸、花鳥蟲魚,充分反映出亻革家人對美好生活無限的向往和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亻革家婦女在蠟染技術上有很強的天賦,人人都是蠟染的能手。按照亻革家的風俗和規矩,女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就要學會點蠟花、刺繡,女孩子長大出嫁時穿的盛裝也是靠自己親手制作的。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實踐優秀案例評選活動共遴選出案例10大類共50個。其中,貴州省丹寨縣的苗族蠟染技藝、石阡縣的“石阡說春”分別入選傳統技藝類和民俗類案例。
丹寨享有“蠟染之鄉”的美譽,是貴州省的非遺大縣,全縣共擁有各級別的傳承人達288人,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每年都要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旨在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石阡“說春”始于唐代,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民俗活動,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花橋鎮坡背村,活動范圍輻射到全縣各地。“說春”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獨特的地域性以及多樣性的社會功能,其語言、音樂、說唱等方面的特點,對研究當代少數民族社會教育方式有很高的藝術價值。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阡說春”作為“農歷二十四節氣”習俗,入選非遺擴展名錄。
傳統工藝振興案例評選活動共遴選出20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分為4組,結集出版為《工藝當隨時代:傳統工藝振興案例研究》一書,涉及不同地區和不同工藝門類。“貴州苗繡企業舞水云臺的運營之道”入選第四部分“手工教育與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