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淇文:年少成名的數控專家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駱萬麗 實習生 高 銥
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技能專家,龐淇文只用了6年時間。
他年僅28歲,卻年少成名,連續3年摘得廣西數控技能大賽的桂冠,數控加工精度逼近零公差。
他是數控機床的“指揮官”,面對上千把刀具,他了如指掌,蒙眼識刀堪稱一絕。
他將1000多個產品尺寸的每一道加工工序、加工路線牢記大腦中,服務于設備改造和技術創新。
永不止步,攻堅克難,追求匠人極致境界,這是年輕的龐淇文為自己的青春寫下的最好注腳。
數控加工精度逼近零公差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傳動件加工中心,大型工程機械裝載機核心部件之一的變速箱就在這里加工生產。
2011年,帶著優秀畢業生的“光環”,龐淇文從廣西機械高級技工學校畢業,成為柳工傳動件加工中心的一員。
盡管是學校里的佼佼者,但從理論到實踐,實際操作遠比想象中的復雜。
“拿到圖紙一下子就懵了。一個圖紙可能就有上千個尺寸。”龐淇文回憶說,“由于對刀具、零件不熟悉,新產品加工更是無從下手。”
倔強的龐淇文憋著一股勁,他不怕麻煩,反復向師傅請教,與師兄弟們探討,利用空余時間摸索實踐。
為了能指揮好一臺臺“肚子”里裝著上百把刀具的數控機床,龐淇文給自己定下了許多匪夷所思的訓練內容,他甚至能蒙住雙眼,僅靠觸摸就準確識別出數控加工中的每一把刀具。“只有對各種刀具的性能、精度了如指掌,加工出來的零件才有‘生命’。”
變速箱的大部分零件加工精度要求在正負0.02毫米之間,僅為一根頭發絲的1/3。“如果加工精度差0.01毫米,變速箱的傳動系統就會受到影響。”
提升產品加工精度,在于數控操作員的手工測量。而要以0.01毫米為單位進行手工測量,難度不言而喻。尺子的使用手法、力度,甚至物體的材質、溫度等因素,都會影響測量的精準度。
“一個變速箱有20組數據的精度要求,一天最少生產65臺變速箱,我每天至少需要測量1300次,對記錄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龐淇文說。
6年,2000多個日夜,每天上千次的打磨,成就了龐淇文不平凡的業績。
如今,他的數控加工精度達到正負0.005毫米之間,不及一根頭發絲大小的1/10。
2012年,進入工作崗位僅一年的龐淇文就奪得廣西數控技能大賽數控銑工職工組第一名。此后的2014年、2015年,他蟬聯桂冠。
2015年,26歲的龐淇文被破格晉升為數控銑工和數控加工中心雙料高級技師。
技術攻關的關鍵人物
盡管年少成名,但龐淇文對自己的要求并不止于此,“新時代的工匠,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藝,更要成為勇于突破、敢于創新的智能型人才。”
龐淇文是個有心人,他將變速箱箱殼體幾大本產品設計圖紙中的1000多個尺寸,每一道工序零件的定位、刀具的選擇、設備的使用以及加工路線等,牢記于腦,隨時隨地“調出來”為設備改造和技術創新服務。6年來,他先后參與899變矩器殼體、齒輪殼、擋油板等新產品的試制加工,成為加工中心一系列技術攻關的關鍵人物。
今年5月,緊張的生產車間里,生產新產品唯一一臺立式加工中心刀庫,因其刀座部件關鍵位置開裂,無法正常運轉。
設備廠家和零部件供應商沒有單獨的刀座出售。如果對刀庫進行整體更換,不僅價格高昂,且采購周期長。
車間管理組決定自制刀座,重任落在了龐淇文身上。
沒有設計圖紙,沒有加工參數,沒有設計程序參考,更不知道用哪種刀具加工。龐淇文不畏挑戰,憑借經驗,對刀座尺寸的測繪、三維造型、CAM自動編程等準備工作完成后,利用刀庫故障的加工中心進行手工換刀加工。5天連續奮戰,刀座加工完成。經過測量,尺寸與原刀座精度一致。維修人員精心調校后,機器成功運行。
唯進步不止步
精湛的技藝、敢于創新的精神,讓龐淇文在同事中贏得了“大師”的稱號。但在龐淇文眼中,真正的大師應該像自己的師傅——柳工國家級技能大師歐玉偉那樣,40余年如一日專注一事,求精求進,“我希望能把師傅的精神品質傳承下去。”
今年3月,柳工成立了以龐淇文名字命名的創新小組,在龐淇文的帶領下,短短半年創新小組就為公司推進技術改造6項、技術創新20項,為公司節約160多萬元,他們生產的變速箱更是遠銷海外。
“把目標設在一個看似永遠達不到的地方,然后不懈追求、永不止步,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龐淇文說。